唯心是人的想法,唯物是物的规律。
物质是原子的集中和分解,是变化的呈现,唯一不变的特性是永远在不断变化,唯一能确定的事是永远充满了不确定性。
人认识物质,就是不断验证想法,让意识理解物质规律。想法因人而异,在各自的虚空里无边无界。
《金刚经》里边有一句名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人都在体验着的唯物的世界,会着“所有相”,“相”来源于人所处世界的经历体验,然后发展出对自我的认知。
人必须在与这个世界所处的关系当中,才能够发展出自我,也可以说,这种关系塑造自我的形成。
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与对自我的理解,互为镜相关系。如果一个人对这个世界不满,那么他对自己也是不满的;也可以说,只有对自己不满的人才会用不满的眼光去看到一个悲催的世界。反之,对自己满意的人,看到的也会是一个充满善意的世界。
唯物世界里的物质它就在那里,不同的是每个人所产生的“相”。人发展出自我之后,便生活在自己产生的“相”之中,与“虚妄”纠缠不休。
与“虚妄”的纠缠是妄念,是人把心附着在了事情上,心被“粘”住了,剥离不开,就会被事物牵动着走。也是所谓心随境转,心随外物改变而改变。
破相是把心与外物剥离,用心去看事物。如果把心比做心镜,心粘在外物上的时候,心镜是污的,是看不清真相或是被迷惑的。心剥离外物的时候,心镜就是可以被擦试的,因为剥离开了,就可以用改变或调整完善心镜去观察一切“相”。
“相”是心的映射,有什么样的心镜,就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所以,如见“虚妄”是心的问题,是“心”没有让“我”看到真“相”。
所以,在“我”能够用“心”去看到真“相”之前,发展出来的,不是“真我”,是“假我”,是被心粘在事物上塑造的假我,是把“我”、“心”和“相”混为一团的假我。只有把三者剥离开,才能发现真我,才能塑造完善“自我”。
“心”是剥离“我”和“相”的关键,“用心”是看清“假我”与“真我”,看清“相”和“真相”。所以,《金刚经》还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