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往事都刻成了青史丹书,赫赫英雄都化作了白骨黑土。历史,供我们赏玩的太多,亦太少。残留给后人的,是斑驳的青砖墙、残缺的灰石碑、毛边的黄卷轴、氧化的绿铜锈,是遥遥可窥的淡淡背影和悠悠笑语。
一部《北京法源寺》,足以全李敖才子名。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最接近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已足够奠定李敖和其文字的江湖地位,更何况其还有80册,近3000万字的专著集。单论字数,已远超绝大多数大家巨著,更何况其做学问的严谨与博士答辩会上舌战群儒的旷世传奇,外在狂放乖张的老顽童其实也是有如此睿智深刻的另一面的。
可叹千年古刹,但凡被书进的历史,竟都与华夷相干。《北京法源寺》一书以康梁谭等人为主要人物,戊戌变法始末为主体,作品的大半篇幅是在通过人物之口讨论生死、鬼神、僧俗、朝野、家国、君臣、因果、大义、经济(经世济民)等问题,据李敖先生自己的统计,这样的子题约有四百个之多,“其内容之丰富,自是罕见”。(虽夸耀出自己口令人咋舌,却也倒是事实,先生的恃才傲物亦可见一斑。)不过此书,确属历史小说之翘楚,气魄宏大,见识卓著,值得一读再读。所以,大学时虽已初读此书,但当时的年纪尚轻、阅历太浅,对书中佛意、仁义、君臣、朝野、家国、天下、生死等诸多要义难以深解。如今,近二十年过去,再读,有深意郁于胸,戚戚焉。不抒不快,遂有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