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特别后悔大学的时候自己的各种选择,但是一定要重新来过的话,我还是会换一种方式来充实自己。
大一其实并不是报班、参加社团最好的时候,大一是你来这所学校第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没错,但是在做那些事情之余,你得发自内心的好好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是循规蹈矩的完成大学四年的课程还是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又或者是利用业余时间去赚得人生的第一桶金,千万不要从众,要知道自己的目标,然后为之一直源源不断的努力,你会在毕业之后,真正感觉自己是成长很多。
话题回来,如果真的重新来过,我一定会在大一的时候转系,当时录取专业是环境工程专业,理科,一个耽误我做文艺青年的选择,直到大二才知道其实是可以转系的。说实话,真的有点后悔。
自二年级接触到NBA开始,听着原声解说,感觉还蛮有趣,我就知道这辈子是和英语有着不解之缘的,于是三年级就果断报了班上的“英语培尖班”,只有当时班上前10名才可以参加的,在双休日,我们可以免费去英语老师家里参加提高。
老师的家是在我们镇上一条著名的河流——三仓大河的河南,靠近镇中心医院和三仓镇中学,现在来看,英语老师还是很有眼光的,妥妥的学区房,配套也很完善。一到夏天,老师家门前的红色喇叭花就交相盛开,没有开放的,就会被我们摘下来吮吸花朵的底部,很甜。小时候,真的感觉好多东西都可以吃(除了屎,哈哈哈)。当时,说是培尖也不过是给我们课外多学一些单词,24K纯生的词,然后就是死记硬背,而我,是最不喜欢死记硬背的。
以这样的方式学了三年英语之后,终于在六年级,迎来很关键的一位英语老师,没有了三年级时候区别对待的那套路,老师官宣“我们的早读课是7点开始,前20分钟给语文,后20分钟给英语,但是在这之前能早点到的同学是可以和我学习音标的,有多早呢,其实也还好,6点半。”
我没有什么畏难情绪,当时就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一般5点半我就醒了,并且起床了,为什么这里要说并且起床了呢?显然,长大工作后发现,醒和起床是两码事(手动狗头)。6点半上课,我基本6点10分左右就到班,也不是提前来准备预习,就是和同样来得早的小伙伴一起玩弹珠、卡片,不亦乐乎。当时的场景大概是这样的,一手拿着弹珠眼睛瞄准,一手抓着一个肉包啃,游刃有余的样子,贼帅。
六年级的一整年,我就这样不知不觉的学会了音标的元音、辅音等基本发音,并能根据课本后的音标能做到基本准确的发音。当时就觉得,这就是“渔”。其实现在看来,学习和玩耍都是一样的,都是需要氛围去促使,一群有着共同目标的人,互帮互助,自然写意。
其实当时的实力,我是可以直接去市重点初中的,但是奈何体质真的很差,我就直接在镇上的初中上学。很庆幸,总感觉和英语老师特别投缘,初二的时候又遇到了一位伯乐老师,老师有给我们课前默写单词短语的习惯,而且有一些是上课的时候,随口带过的有意思的短语,所以我们就不敢上课分神了,因为我是讨厌死记硬背的,自然也不喜欢做重复的错题罚写,上课自然是更加集中,生怕错过了哪一个有趣的短语,说是有趣,其实也是真的有趣啊,哈哈,老师讲课效率很高,有时候一周五节课,前三节基本就讲完了,我们班是当时全校授课最快的班,但也是成绩第一,后面两节课,老师会给我们放电影,印象最深的是《鬼子来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以至于前些日子我还想起来又回顾了一遍,当时真没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
也是因为这样,我更加喜欢上英语课,我的骨子里总是觉得不可以只单纯的学习,需要一些生动的方法去带动主观意志,这样学习效率往往会很高。120分总分的英语试卷,我基本是118分左右,学的好了,老师也会很包容自己,上课吃东西,传纸条这些老师都会以提问的方式来提醒我不要去做,我也后知后觉,当时一心二用的技能还是不错的,问题总能答得很顺利,老师也是满脸微笑。我也会在周日上晚自习前把作业都抄好上交,但是抄完也会记得题目,甚至还会发现答案错误。哈哈,可能这就是抄作业的正确方式吧。
往事历历在目,人都是有选择性记忆停留的,有些事不是记不住了,而是当时发生的时候并没有对未来,也就是现在产生影响,于是就消失在记忆里。
现在想来,除了健身,我坚持最久的就是喜欢英语这门语言了,很后悔没有选择英语专业,也后悔没有转系,但是可能一切又都是命中注定,那时候的遗憾造就了现在的自己,如果凡事都可以心想事成,那么又何来开挂这一说?
很庆幸阴差阳错地在偏离原来预定的轨道的地方遇到了不同的人,他们影响着我,过去,现在,未来。没有如果,我依然选择过现在魔都滚烫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