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我们说到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长尾理论,其实他还有一个关于互联网的重要理论,就是“免费”,小米的创始人雷军把这两个理论称为互联网的理论基础。
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我们确实经常体验到免费的待遇。比如过去听歌你得买磁带、买CD唱片(有的年轻朋友可能都已经不知道这两种东西了吧),现在听歌软件里很多歌曲都是免费听的;比如看电影,视频网站上有大量免费的影片可看;各种社交媒体、直播平台上有大量免费的课程,其中有的质量相当高;还有游戏,基本上都是免费玩的。
从传统的商业模式来看,这很不科学。提供任何产品都是要有成本的,老话说得好——天上不会掉馅饼,可现在天上真的掉馅饼了啊!
其实老话说的是没错的,天上确实不会掉馅饼,所谓免费,目的都是收费。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确实有可能形成多赢的局面,让消费者也能薅一把商家的羊毛。
免费的模式有两种,第一种是欲擒故纵,免费的目的是把消费者引进来、留下来,之后再收你的费。传统商业模式下也有类似的操作,但不如互联网经济那么典型,比如惠普的家用打印机进入中国的时候,它的策略就是把价格定得特别低,几乎接近成本,这既抑制了竞争者加入,同时迅速垄断了市场,但打印机是要换墨盒的,惠普有了庞大用户量之后,在墨盒上收取较高利润,最后算下来还是大赚,而且是可持续的大赚。
今天的音乐视频软件也是这个道理,大部分内容都是免费的,吸引用户使用,但新歌、新电影就都要收费了。拼道具的网络游戏尤其典型,这种模式是“征途”最早发明的,游戏免费玩,这就在短时间积累了大量用户。游戏中你可以花时间练级,但若想短时间就能在游戏里呼风唤雨,可以花钱买道具,屠龙刀、倚天剑,花了钱就可以爽爽的大杀四方啦。
这种欲擒故纵的思路有很多应用场景,举个例子,绝大多数旅游景区都是收门票的,但西湖景区从2002年开始就免费游览了,这让杭州少了很多门票收入,但景区免费带火了餐饮、住宿、购物……免去的门票与这些这些周边收入的增加相比,简直就是九牛一毛了。
第二种免费模式更有互联网精神,那就是用户真免费,而商家还能赚钱,这是什么道理呢?这种真免费模式就源于互联网带来的巨大流量,商家从网上引来众多的用户,给你免费使用产品,那么商家从哪里赚钱呢,最典型的就是拉广告,把巨大的用户流量拿到广告商那里去变现,广告商也很乐意,因为互联网有用户数据积累,广告投放更加精准,效果更好。网上对这种免费模式有一种形象的比喻:羊毛出在猪身上,让狗买单。
搜索引擎就是典型的真免费产品,谷歌、百度,这在今天已经成了人们离不了的日常工具了,但它们从问世之初就是免费的,要知道研发和维护这么大的搜索引擎成本是很高的,可即便免费,谷歌百度也都在最赚钱的公司之列,那就是它们通过竞价排名的方式收取了巨额广告费,涉及企业的关键词,只要你出价高,用户搜这些关键词的时候就让你显示在前面。对企业来说,这种广告方式更精准,花费可能还比传统广告低,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就形成了产品方、用户、广告商的共赢局面,这在传统经济模式下是很难做到的。
互联网的真免费模式给内容生产者带来了机会,在微信、微博、B站、抖音这些大平台上,你如果有足够的创意和能力提供优秀的内容,就能比传统经济时代更容易获得回报。我这个公众号只是业余偶尔写点文字,而有的公众号是专职做的,搞复杂的图文,持续输出,投入的时间精力是很大的,全都免费,这要没有流量带来的红利是不可能坚持的。视频更是如此,有些很精品的知识性视频,像“回形针”系列,做一期成本相当大,它们只有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才能存在,我们也才能有幸免费欣赏到这么多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