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时,中文系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位学姐的说话习惯:
课堂上,古诗词鉴赏学习时,有位同学刚吟诵: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那位学姐就说:“这是白居易的想象,怎么可能别的地方花都谢了,大林寺那边才开?应该是有政治影射的。”
有位同学站起来说:
“有没有政治影射先放一边,大林寺桃花确实是比别的地方开得晚。
北宋沈括就实地考察过,大林寺的气温比别的地方低。”
“那大林寺没有别的花吗?为什么只说桃花?……”学姐开始穷“问”不舍,越问越偏离主题。
老师最后又跟我们说:
“你们的这位学姐工作后,先后被几家公司辞退,我猜想都是因为她太着急否定别人了。
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亦或是生活,都应该抱着学习的心态,先别急于‘纠错’。”
跟人交流,最好不要一上来就否定:“我觉得你说得不对。”
爱否定别人的人,最终是让别人否定的是自己。
一、争口舌,不是有理,是“取闹”
就像上面说的学姐一样,无论遇见什么人,什么事的时候,都想赢得口舌之快,结果没有让别人听出她的“理”,却感觉到了她的“闹”。
其实,《庄子》上早就用故事告诉了我们“口舌之争,于己无利”的道理。
有一位叫士成绮的人,听说老子有学问,有智慧,就慕名去拜访。
到了老子的住所以后,他看着老子其貌不扬,而且屋里面也邋里邋遢的,就说:
“都说你很有智慧,我看你像一只老鼠。”
老子抬头看了看来人没有说话,低头继续读书。
你把我看成有智慧的人也罢,看成老鼠也罢,这都与我没有关系,我知道我要干什么就行了。
老子始终知道自己的本分,所以他不与士成绮争辩,因为即便争辩赢了,自己也得不到什么。
大辩若讷,真正的智者是惜字如金,不靠口舌取胜。
二、争胜负,不是本事,是虚荣
自古文人相轻,喜欢标新立异,杜牧、梅尧臣都落入了这个俗套里。
《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中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
曹操注解的《孙子兵法》,杜牧会在一些地方标注:“曹说非也!”
然后,在每一个“曹说非也”后面又加了一个“杜说非也!”的是梅尧臣。
华杉在《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中,还列举了一个有意思的例子。
《孙子兵法》中的“饵兵勿食”,意思是说敌人下饵诱惑你时,你不要上钩。
但杜牧为了“标新立异”,把“饵兵勿食”解释为:
“敌忽弃饮食而去,先需尝试,不可便食,虑毒也!”
(要小心敌人留下的食物,小心中毒。)
杜牧还举了后魏文帝时期的一个战例来印证自己的解释:
拓跋新成兑了一些毒酒放在了阵地里,敌人来的时候佯装败退,敌人占了自己的阵营,发现了酒就喝了,结果拓跋新成又打回来,轻松破敌。
华杉的后面解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杜牧的解释对吗?当然不对,如果对的话,孙子兵法上之前说的话都白说了。
但我们不要揪着“杜牧不对”来读书,而是要想:他举的这个例子,也让我们增长了知识。
不管是读书还是生活,遇到事情的时候,先把“争胜负”的心压下去,把“学习”的心提上来,这样,才能从中学到价值!
争胜了,显不出本事,反而露出了虚荣。
水深不语,哗哗响的都是浅水。
三、争高下,不是智慧,是愚蠢
我们大家对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都耳熟能详,蔺相如不和廉颇争高下,用他的智慧维护了赵国的将相和。
清朝末年,张之洞不争的故事也被传为美谈。
有一天,袁世凯到张之洞家做客,两个人交谈甚欢,袁世凯正在谈话劲头上时,张居正竟然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事后,张居正感觉不妥,又去袁世凯家登门谢罪,可是在袁世凯家里,他再一次趴在桌子上睡着。
袁世凯为了看一下张居正到底是怎样会客的,就派人暗中监视。
张居正知道这件事后,还有同僚给他出主意,让他扳倒袁世凯。
张居正感觉与袁世凯同朝为官,争所谓“谁厉害”的高低是愚蠢的表现,就悄悄地搬了家,当作什么事没发生一样。
不知道袁世凯后来是否了解了张居正确实有“兴居无节,号令不时”的毛病?但张居正不与袁世凯争高下,确实显示出了他的智慧。
抬头仰天,低头俯地,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写在最后的话
《麦田的守望者》:
“永远不要和傻子争吵,因为在别人看来,不知道谁是傻子。”
山高无言,水深无语,人智无争!
我是红七六,关注我,我们一起学习、改变、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