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护

因老母亲血压波动得厉害,王艺放心不下,便安排她住进本市那家以老年科闻名的医院调理。这家医院的老年科,前身是老干部病房,如今已扩展成占据住院楼整整三层的庞大科室,成了医院的一块金字招牌。

陪护的日子里,王艺注意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病房里的老太太明显比老头多,守在床边的子女也多是女儿,就连穿梭往来的护工,也几乎清一色是女性。整个病区,仿佛成了一个由中老年女性支撑起来的世界。

躺在病床上的老太太们,虽大都已八九十岁了,却各有风采。从她们的言谈举止间,仍能窥见不凡的教养与过往。靠窗的那位九十三岁老人,原是中医内科专家,如今仍举着心理学专著细细品读。她常与王艺母亲分享读书心得,声音温和却清晰:“咱们这年纪,更要懂得修心。心静了,百病都怯三分。”王艺在一旁听着,对这位耄耋之年仍保持思考的长者心生敬意。

守护在这些老人身边的女儿们,大多也已五六十岁,不少人早已当了祖母。本该安享退休生活的年纪,她们却承担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双重压力。

隔壁床刘姐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每天跑医院,还要顺带接孙子上下学,每天都得小跑着来回。”她苦笑着翻看手机里孙子的照片,“我们这代人,大概是最后一批守在父母床前的了。等我们老了,都是得去养老院的。”

这话引得另一位女儿接茬:“可不是吗?现在孩子们工作压力都大,能指望他们回来照顾?不敢想。”

听着这些对话,王艺不禁陷入沉思。她看着这些年龄稍长的姐姐们如何在病床与家庭间奔波,如何在疲惫中依然保持耐心——为母亲擦身时动作轻柔,喂饭时语气温和,夜深人静时才在陪护椅上舒展一下酸痛的腰背。

在医院的这个白色世界里,她们是流动的温暖,是生命两端的守护者——既是女儿,也可能已是祖母;既要回望来路,又要顾盼归程。

生命的循环在这里变得如此具体:曾经被照顾的人,如今成为照顾者;今天的照顾者,或许明天就需要被照顾。而在这循环中,这些女性用她们特有的坚韧与细致,编织着一张温柔的网,兜住了生命中最脆弱也最珍贵的部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