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称帝以后,碰到了和秦始皇有点类似的问题。按照道理说,他的情况不如秦始皇,秦始皇是把六国灭了,一家独尊;刘邦还有好多盟友、同姓王和功臣,分封为王,分享权力。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至少从秦孝公算来,他们的统一大业已经一百多年了如果从秦建国算起都五百多年了。刘邦却是出自草根,靠白手起家,建立汉朝,积淀也很不够。
我把这些功臣分为几类,探讨一个领袖人物,像刘邦他的心理状态,他是怎么看他的功臣的?他从哪个角度来考虑对功臣的处理问题?为我们来理解一些历史现象,做一个参考。
首先是韩信。在汉初的异姓王里面,有几个彪悍的人。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个人就是当初刘邦要搞统一战线,张良给他建议,首先跟这三人结盟的。韩信是他的部下,当然他是独当一面的。三人之外的其他异姓王,大都是摆设,不构成大的威胁。而韩信、彭越、英布这几个人是真的有战功的。
韩信从齐调为楚,被封为楚王。韩信到楚国以后,他干了两件事,先把那个给他送饭吃的洗衣服的老妈妈找来,赐以千金,老太太发财了。又把当初侮辱他,让他从胯下钻过去的那个小伙子找来,任命他当中尉,说这家伙是个壮士,当年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他吗,杀之无名,所以隐忍至此。我自己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感觉到在这件事上韩信难免有点做作,矫揉造作。你大度点不杀他,或者给他安排一个什么小队长、小军官,也就算了,竟然给他安排一个高级军官。对漂母的赏赐,表明韩信是一个知道报恩的人。
韩信到楚国以后并没有多少时间,也就是一年不到,就有人告他谋反。汉高祖五年(前202)二月刘邦登基,到了第二年的十月,也就是第二年的第一个月,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说怎么办呢?就问陈平,陈平说:“有人上书说韩信谋反一事,韩信知道吗?”刘邦说:“不知道。”陈平就说:“陛下的精兵,能比过韩信吗?"刘邦说:“比不过。”陈平又问:“陛下的将领能打过韩信吗?”刘邦答:“打不过。”兵精不如楚军,将勇不及楚王,若举兵去攻他,那不是逼他造反嘛,那可不得了。刘邦赶忙问该怎么办。
关于这件事我总怀疑它的真实性。为什么呢?因为打完仗以后,刘邦把韩信的兵都收走了,韩信等于是没有军队,至少没有很强大的久经训练的军队。将不如韩信是可以讲的,为什么说兵不如楚精呢?韩信打的那几次仗,根本就没有精兵,他那些兵都是新训练的,背水一战的兵都是新兵,所以韩信是能够把那市井之兵训练成精兵的,他有这个本事。这些文字记载,都是司马迁留下来的。
两个月以后,刘邦就把韩信拿下了。怎么拿下的呢?当时陈平给他出主意,大家都知道你喜欢玩儿,你要出行巡游,天子巡狩,诸侯有晋见之礼,你去发文约好,在陈这个地方诸侯来见面,韩信一定以为不会出什么事情,没有什么危险,他就会来见面,那个时候你只要一个武士就能把他拿下。刘邦依计而行,果然就把韩信拿下了。
韩信发现了刘邦的意图之后,他叹息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这实际是当初蒯彻给他讲的话,狡兔死,走狗烹,现在应验了。
刘邦回答说,有人说你谋反。抓回来到长安以后,刘邦也没有把韩信怎么样,降为淮阴侯,把他给放了,他是淮阴人士嘛,封侯一般按照家乡的名字封。其实啊,刘邦并不是真正要杀韩信,凭莫须有的罪名,杀韩信这样的功臣,好像太过分了,但是你必须从楚王的位子上下来。因为王跟侯不一样,侯就是有一份待遇,有很多封户,但王是有自己的疆土,有自己的军队和臣民,所以刘邦非要把韩信拿下来才行。
大概五年以后,汉高祖十一年(前 196),刘邦临死前一年,正在北边代地,平定一个叫陈豨的叛将。据说陈豨跟韩信有联络沟通的嫌疑,这事被韩信家里一个家人告发出来,告到吕后那儿。吕后就找萧何,萧何出了主意,他跟韩信说:皇帝陛下在前线打了胜仗,陈豨已被抓,要开个庆功大会,你虽然身体不好,也应该去点个卵。因为韩信已经抱病在家,不出门见人了。韩信听信了萧何的话,可是一到长乐宫,就被抓住,吕后把他处死了。
后人讲韩信是“成败一知己,生死两妇人”。知已指萧何,早年萧何把他拽回来,现在萧何把他诱出来;生死两妇人,那个漂母给他吃的,这回吕后把他杀了。
刘邦从前线回来后,知道这件事,既惋惜又惊喜。惊喜的是去掉了一个心腹之患,因为韩信太能干了,吕后担心他儿子不行,高祖何尝没有这种考量,但同时又惋惜韩信是一个人才,死的时候正当三十七八岁的盛年。
司马光怎么评论这个事呢?司马光说:韩信冤不冤?冤。高祖之得天下,大体皆韩信之功,他拒绝蒯彻,拒绝项羽派的武涉,诚心来见高祖巡狩,都表明他没有反叛之心。高祖把他从楚王的位置给拿下来了,封为淮阴侯,他有点不痛快,这是有的。卢绾跟韩信的功劳能比吗?没法比。卢绾不过是刘邦的老乡而已,他还当燕王呢,韩信怎么不能当王呢?所以韩信是有这个不满之心。
可是韩信本人是不是也有问题,也有不足,也有把柄给人家拿到呢?他确实有的。司马光举了两件事。第一个,楚汉相距中原,灭了齐以后,不去向领导刘邦报告,而自己封王,然后请领导事后认可,领导在困难的时候,拿捏领导一把,这就不厚道了,有点市井作风。后来固陵之战,刘邦约你韩信夹击攻楚,你不来,因为是待遇没讲好,最后答应封你为楚王,你才来,这也很势利,有点近乎要挟。
所以,司马光说,那时候高祖就有把韩信拿下的心思了,可惜只是力气达不到,没有那个能力。天下已定你还靠什么呢?“乘时以微利者,市井之志也。”你趁艰难时期向领导要好处、要待遇,待遇不讲清楚不出手,这是市井心态。而有功要报,这是君子之心。韩信以市井之志来跟领导讲条件,但是希望领导拿出君子之心来回报他的功劳,毫不计较他当年的要挟行为,这就难了。
所以我讲韩信对漂母给他饭吃,他马上说要报恩,事实上也重重地报了恩。知恩图报,本来是美德,但这种价值观,如果反过来用于他人,认为自己为别人做了事,立了功。别人也得回报自己,否则就不干。这在职场上就会找来麻烦。为人处事真的是不容易,没功劳别人说你没本事,有了功了以后你要学会谦让,否则你就招人嫉恨,乃至被卸磨杀驴。
所以司马迁说,如果是韩信学学道家的谦让,不居功自傲,不自以为多么了不起,那么也许他还能保全下来,他就可以享受子孙后代的祭祀了。我想这一种分析,也还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