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之间2016已然过半,总结上半年,抓紧下半年,在承上启下的年中我们辽宁地区开展了一次热火朝天的拓展训练。
回忆在这次的拓展训练中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一件事,一个发现,我感觉收获满满。
01
一句话:如果,目标+方法=成功,那么,目标和方法对于成功的重要性的占比,你会如何分配?
正式拓展开始的破冰中,教练问了大家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目标占1%,因为目标只有一个,方法占99%,方法可以有很多种。有人认为,目标和方法各占一半,都很重要。还有的人说,目标占49%,方法占51%,没有方法很难迈向成功。你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分配?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目标更重要。大脑自动开启自言自语模式:知道自己要去哪儿,才能知道该上哪趟车。在“怎么办”之前,先解决“为什么办”的问题,在出发之前先解决去哪儿的问题,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所以,无论怎么做,先确定自己要什么,接下来的行动才会更有效,所以各占一半肯定不合理。最后,我觉得目标很重要,但方法也不可或缺,我在心中定为目标80%,方法20%。教练告诉给我们的答案是,目标是你前进的方向占比99%,方法占1%,因为当你目标明确的时候,你就会找到很多种方法。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理解不同见仁见智,不过通过这个问题,结合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知和行,我想每个人对目标与方法之间的优先级排序和重要性,都有了更深的领悟。
02
一件事:与其想象,不如行动!不信极限, JUST DO IT!
在拓展开始的暖场中,鼓掌环节里教练让我们猜想自己一分钟能鼓掌多少次。关于这个问题,你的答案是多少呢?
为了方便计算,教练让我们先估算自己一秒钟鼓掌的次数,然后乘以60秒。有人说200次,有人说280次。还有人说,400次。于是在教练的带领下,我们开始验证自己的结果,教练计时,我们鼓掌,一分钟时间到,结果超乎想象。有半数以上的人超过400次,有一部分达到500至600次,还有几个人超过700次。我实际的结果和我一开始的预想相差很大,700和300之间差了400次。
很多时候我们比想象中的自己更强,但是,却被设限的想象禁锢了自己的成长。与给自己设限的人不同,很多人,不信极限。
苏炳添,中国男子短跑运动员,中国男子100米全国纪录9秒99,突破100米10秒并杀入世界田径锦标赛决赛的中国运动员。他面对速度的挑战,不信极限,只为每一个0.01秒的突破。
莫·法拉,英国田径运动员,一举夺下七枚金牌。他每年都在高海拔地区进行大量训练,每周都要完成120英里的训练,从无例外。他说,我们的身体十分神奇,你总能比自己想象的更强大。
运动员就是不设限,不信极限的最强代表。人生起点,并无世界冠军,打破极限,定义未来,是NIKE品牌传达的一个理念。NIKE最近发布的一个宣传片,我特别喜欢,它说:人生是不公平的,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你根本没得选,你选择不了你的名字,选择不了你的出生地,你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有一个安定的家,或者会不会背井离乡。你决定不了这个世界怎么看待你,你决定不了你的人生故事怎么开始。但,这个故事怎么写,全由你来决定。未来,不信极限,JUST DO IT !
03
一个发现:有时我们需要鼓励和赞美,有时我们更需要简明的指示给予更有效的推动。
拓展训练中有一个空中断桥的环节,参训队员要爬上9米高的断桥立柱,站立于断桥桥面之上,保持身体平衡,移步到桥面一侧边缘,然后身体向前跃出,跨过断桥落于桥面另一侧,然后再折返跨越回来,最后原路返回。这个项目旨在克服紧张情绪,战胜恐惧心理,挑战自我,建立面对困难的自信和勇气。
在下面观摩是一回事,真正实操是另一回事。我们队有一名队员在真正开始攀爬的时候,一度紧张、恐惧、感觉自己做不到,想要退缩。但是,她最终战胜了恐惧,突破了自我。她能完成挑战有很多影响因素,其中团队的鼓励就是一方面。过程中相对于“再前进一点”、“你可以的”、“你一定行”这些鼓励,我察觉到“右脚再向上攀登一步”,“接下来左脚再向上一步,对,就是这样!”,“右脚向后一点点,然后重心向前大步跨出去”这些简明的指示给予了对方更有效的推动。
在培训指导里,在工作成长中,在孩子教育上,有时我们需要给予鼓励和赞美,有时我们更需要用简明的指示,指出错误抑或提供正确的方法,来给予更有效的推动和练习。过程中一小步的迈进,一丁点的突破,一个小细节的变化,不断积累,自然而然中就会建立起更棒的能力、更大的勇气、更强的自信。
在拓展中,教练说,合理的叫训练,不合理的叫磨练,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是历练。拓展训练是现实中打怪升级的浓缩。有句话说:做你没做过的事情叫成长,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叫改变,做你不敢做的事情叫突破。让我们带着这一段旅程的收获,不断成长、改变和突破,大踏步迈向更棒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