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老妈又在给她的绿豆芽洒水。抓住这个机会,我拍了一张照。
意料之外的,点赞、评论人数超过了史前之数。
奇怪,人们的爱好变了吗?
发阅读心得,无人问津。
发小朋友动态,寥寥无几。
发一盒豆芽菜,居然荣登“热门”。
是现在人的审美变了吗?都爱植物啦,还是对老妈这可爱的行为大嘉赞赏呢?
写到这,突然觉得有必要,把她的绿豆芽在我朋友圈火的事,说给她听。
想想,从初中起,就希望学校门口就是家。但不知道,为何,越长大越想飞,最终从湖北飞到江苏。
觅了一座不靠婆家也不靠娘家的城,安营扎寨。
但越年长,就越怀念,尤其是自己的爹娘。
一直以为是自己奋斗的不好,才没法劝动父母迁离故土的。
而今,也总算是圆了儿时的念想,母亲终愿意陪在身边———是越大越小的情节在作祟么?
有人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于我而言,并不只是宝,还是一开心果。
女儿和母亲的日常逗嘴,就是一个乐子。
一个爱逗,一个愿被逗。
女儿也笑说,难怪自己的小名是“豆豆”。
无意的一句话,仿佛揭示了很早的预言。
母亲常年干农活,并不会你我这种“荤素”搭配的炒菜新技能。
但母亲,总是会乐意尝试,而一家人也会赏一赏她的面子,认为创造有新意。
于是,餐桌上,总会多了你从未见过的菜:
面粉团藕。
只是因为邻居送来藕太多,担心吃不完,会坏了,就建议母亲做个藕饼。但我又急着去上班,就大概给她说了方法:藕切厚片,然后把切下来的片中间切一刀,不切断,中间塞点肉末,再裹上一层面粉,放油锅扎。
下班回家,端上桌的是被炸得焦黄的薄薄的单层藕片,只见面粉是面粉,藕是藕。女儿努力寻找肉末,才发现被裹进了掉落在盘里的面粉球里。
家人干脆就给改成了“面粉团藕”,一人一片,平均分配完。
糯米丸
母亲听同楼的老奶奶们讨论婆婆做的“狮子头”很是好吃。
母亲问过我做法,我只是把看到的说给她听,并告诉她,我并没有实际操作经验。
但母亲毅然决然地动手了。
待我回家,母亲端出她的杰作,让我尝。我看到小小的个头,颜色还是很正的金黄色。放一个到嘴里,怎么感觉吃出了糯米粉的味道。
原来是,她不知道我描述的红薯淀粉为何物,看到有许多糯米粉,就用糯米粉代替了。
可是肉去哪呢?
原来母亲觉得肉太贵,就用炒菜剩余的一点肉剁成末,肉太少,就多放了糯米……
家人也只好把此菜更名为“糯米丸”。
豆角韭菜炒鸡蛋
母亲总看我,千张青椒配肉丝,韭菜青椒炒鸡蛋,白菜炖豆腐,豆芽炒韭菜等等。
她也想来搭配一回。
这就有了小荤三鲜之名的“豆角韭菜炒鸡蛋”。
鸡腿毛豆汤
这道汤,绝对是母亲的原创,任何抖音和菜谱里都没有详细记载。
这道汤的灵感来自于,我煮的猪蹄炖黄豆。
当时,楼下的老爷爷,给了我们许多,他自己种的毛豆。
母亲看着冰箱里的鸡腿,就打起了毛豆的主意。还据理力争,毛豆和黄豆不都是同一个豆吗?
这让我想到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突然感觉母亲太有才了,豆都是那个豆,一个小名,一个大名。
当然,她也有做出了很多家人爱吃的搭配,比如女儿爱吃的“玉米胡萝卜肉丁”,我爱的“青椒肉丝”,孩子爸爱吃的“青菜炖干丝”。
母亲,在创新的路上,越走越远。她的创新让人感觉,有母亲的人,永远都是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