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在读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一书中,再次发现了这么一个临界知识“黄金圈思维”,指的是人看问题的方式分为三个层面是 what、how、why, 分别对应的是现象成果层、方法措施层、目的理念层。大多数人对问题的认知仅仅停留在 what 层,我们应该多从 why 层面去思考问题的本质,方能提出种种 how 的可能性。
感
这样一个概念并不陌生,我们经常说要多问自己为什么,可是直到看到这本书才引起了我对这个理念足够的重视。回归每个问题的本质就是最深层次的 why, 是否在遇到每一个问题时或者接到每一个任务时,我都有问过自己 why,还是只是接受,然后直接进入到了 how 、what 的阶段?因为对 why 思考的越来越少,遇到问题直接照搬经验,很难做出超出预期的回报,难怪会感叹自己越来越像一颗螺丝钉。
思
对一个问题思考 why 的过程,是对问题进行寻根究底的探讨最本质的原因,不被表象所蒙蔽,从而得以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途径。
比如我决定开始见感思行卡片写作,最深层次的原因是知识的焦虑,看完的东西很快就忘,而不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多,表达力也很干瘪,我急需要学习些知识管理的新技能,也渴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长远来看,这个写作习惯坚持下去会为我带来复利效应。
对一家企业、一个人思考 why 的过程则是对对原则、边界、价值观的一个确定,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通用模型。
这两天刚好在参加公司的新人培训,也听说了很多关于公司在处理问题上的思路,和黄金圈思维不谋而合,比如有一条价值观是“以用户为中心”,并且公司内部将用户做了一个排序,优先级依次是消费者 > 商家 > 员工 > 股东 > CEO, 这就是公司的 why(目的、理念) 之一,在遇到利益冲突的问题时,按照这样一个模型,解决问题的思路就很简单了,这样就保证最高效的做正确的事。
同理,每个人也需要自己的黄金圈思维,确定自己的目的和理念,比如我最近从《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这本书中确定的人生的意义,就是做人类忠实的朋友,对自己、对家人、对公司、对朋友,这是我人生的四个重要课题,其他一切不相关的课题优先级都可以排后,或者舍弃。
行
现在我已经通过了黄金圈找到了我解决问题的模型,那么与之不相关的事物对我注意力的影响则会越来越少。坚持卡片写作也会成为我每天要做的事,遇到问题一定要多问自己 why, 然后必然会找到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