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悬案告破!欧洲最大蝙蝠竟在一公里高空捕食飞鸟?海潮天下讯

追踪3分钟,捕食23分钟——毛翼山蝠“边飞边吃”,这生存术也真够高难度!请看本期“海潮天下”的介绍。


▲上图:一只毛翼山蝠。摄影:Popa-Lisseanu, A. G.(CC BY-SA 2.5)

本文约1800字,阅读约4分钟

二十多年前,在西班牙南部的多尼亚纳生物站,研究员卡洛斯·伊巴涅斯(Carlos Ibáñez)和他的团队在分析欧洲体型最大的蝙蝠——毛翼山蝠(Nyctalus lasiopterus)的粪便时,发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物质——鸟类的羽毛。这个发现即刻在生物学界投下了一个问号:这种通常以昆虫为食的夜行侠,难道真的会捕食、并吞食空中飞行的鸟类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它们又是在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要知道,一只被捕的鸟儿体重几乎能达到蝙蝠自身的一半。这个问题悬而未决,困扰了学界近四分之一个世纪。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小编注意到一项最新研究,近日,由奥尔胡斯大学(Aarhus University)的劳拉·斯蒂茨霍尔特(L. Stidsholt)与伊巴涅斯等国际专家团队合作的研究,借助尖端技术,为这个长期存在的“谜团”画上了一个句号。他们的研究结果于2025年10月9日发布在《科学》(Science)期刊上,确凿地揭示了这场发生在夜间一公里高空中的惊险捕食。

▲上图:一只毛翼山蝠,是“易危”物种。© Kamiel Spoelstra | 红色名录

每年,数十亿只雀形目鸟类(passerines)利用夜色的掩护进行长距离迁徙,试图避开白天的视觉型天敌。然而,它们的高空飞行却让它们闯入了另一位顶级捕食者的狩猎场。

▲上图:雀形目(Passeriformes)是鸟类纲中最大、最多样化的一个目,包括了约一半以上的鸟类物种。燕、雀、莺、鹊、鸦、鸫、鹟、鸲都是本目的成员。雀形目的鸟类被称为雀类或雀形鸟,它们通常具有强健的脚部和爪子,适应于各种栖息地,从森林到草原、湿地、沙漠和城市等各种环境。雀形目鸟类分布于全球各大陆和岛屿,从极地到热带地区都有它们的足迹。雀形目包括了许多家族和种类,例如雀科、鹟科、鹦鹉科、鹩哥科等。这些鸟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这个目的鸟类体型大小不一,从极小的蜂鸟到较大的乌鸦和八哥都有。大者如鸦科部分种类体长可达50厘米以上,小者如鹟科莺亚科部分种类体长仅6-7厘米。这一目的鸟儿,普遍特征如:趾三前一后,均在一个平面上,趾间无蹼,后趾与中趾的长度几相等,后爪一般长于中趾;鸣管发达,鸣声复杂多变;孵卵多由雌鸟担任,雏鸟多为晚成雏,等等。摄影:Linda |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

为了揭示毛翼山蝠的捕食行为,研究人员将一种由奥尔胡斯大学开发的微型生物记录仪安装到了蝙蝠的背部。这种轻便的“背包”能高精度记录蝙蝠飞行的高度、速度以及它们用以导航和捕猎的回声定位呼叫。

从记录仪传回的数据中,研究人员看到了令人震惊的狩猎画面。毛翼山蝠会主动攀升至千米以上的高空,利用其独特的回声定位系统锁定目标。与其他昆虫不同,迁徙中的鸣禽无法听见蝙蝠发出的超声波,相当于进入了一个它们无法感知的“私人感官通道”(private sensory channel),直到被捕前的瞬间才有所察觉。一旦锁定目标,毛翼山蝠便如同喷气式战斗机般,向猎物发起高速、陡峭的俯冲。数据显示,它们在追击时会大幅增加拍翅频率,加速度瞬间提升至三倍,并密集发出追踪呼叫。

▲上图:欧亚鸲(英文名:European Robin,学名:Erithacus rubecula),是雀形目鹟科孤鸲属的小型鸟类。©付恺(Kai Pflug)摄影 | “海潮天下”获授权使用

在一段关键的记录中,研究人员捕捉到了一次完整的捕猎。这只蝙蝠追击一只欧歌鸲(European robin)长达近三分钟。最确凿的证据来自音频:科学家们清晰地听到了21次欧歌鸲发出的惊恐遇险呼叫,紧随其后的是一段持续23分钟的咀嚼声。这段录音铁证如山:毛翼山蝠成功在飞行中捕获并开始进食。

研究人员根据X射线和DNA分析推断,毛翼山蝠在成功捕杀鸟类后,会立即咬掉它们的双翼,这可能是为了减轻重量、减少飞行阻力,以便更好地控制和处理猎物。接下来,它会巧妙地将后肢间的翼膜伸展,形成一个临时的“食物袋”,在空中持续飞行的同时,将巨大的猎物慢慢吞食。这种集力量、速度和精巧处理于一身的捕食策略,足以让毛翼山蝠成为夜空中最令人畏惧的空中猎手之一。

研究者埃琳娜·特纳(Elena Tena)提到,虽然录音让人对被捕的鸟类产生同情,但它确凿地记录了自然界中一段非凡的互动。这项发现证实了一个古老的生物学猜想,为人类理解蝙蝠的食性和演化打开了新窗口。

图源: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不过,科学家们同时强调,毛翼山蝠这种捕食行为对鸣禽的种群数量并不会构成威胁。因为,毛翼山蝠本身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物种,由于森林栖息地的减少,它们在欧洲许多地区正面临濒危的困境。因此,对它们生态习性和捕猎机制的深入了解,反而对制定有效的保护和管理策略至关重要,旨在确保这种令人惊叹的夜间猎手能够在欧洲的夜空中继续生存下去。

感兴趣的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读者可以参看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该研究的全文:

L. Stidsholt, E. Tena, I. Foskolos, J. Nogueras, I. de la Hera, S. Sánchez-Navarro, J. L. García-Mudarra, C. Ibáñez. Greater noctule bats prey on and consume passerines in flight. Science, 2025; 390 (6769): 178 DOI: 10.1126/science.adr2475

【参考资料】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r247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eater_noctule_bat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11/251101000404.ht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uropean_robin

Alcaldé, J., Juste, J. & Paunović, M. Nyctalus lasiopter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e.T14918A22015318.

声明:本文仅代表资讯,供读者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

文 | 王芊佳

编辑 | 海潮君

日期 | 2025年11月4日

海潮天下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致力于成为全球环境治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先锋平台。我们以科学为锚点,深度解读生态系统的运行密码,追踪最新国际前沿研究,分享创新保护实践——从海洋到湿地,从深海基因库到气候智慧型农业,从濒危物种拯救到生态修复技术,从可持续渔业到BBNJ谈判,从塑料污染条约到减塑捡塑以及绿色金融政策…… 我们追求前沿、最新、有价值。这里是学术服务平台、资讯窗口。用专业守护生命网络,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