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会.随笔专栏
推荐编辑:清新语
推荐语:文章写了幼年丧母的小芳,为了能读书,在哥嫂不支持的情况下,努力帮家里干农活。刻苦学习,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考上了师范学院,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老师的故事。文章很感人,小芳在逆境中永不放弃的精神令人鼓舞。编辑精读并推荐。
她叫小芳,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八岁时母亲因病去世,母亲去世的第三年,她哥哥就结婚了。
哥哥结婚后,家里的所有事情都是她的哥哥嫂子说了算,她父亲就再没有说话的权利。
她的姐姐叫小珍,聪明伶俐,每次考试姐姐小珍都能考班上的前三名,小珍写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读。
嫂子经常把女孩读书无用论等封建思想灌输于小芳和姐姐,最后姐姐小珍听信了嫂子的话,辍学了,回到家跟随哥哥嫂嫂参加田间劳动。
而小芳呢?她一心只想读书,好好读书,所以没有像姐姐一样辍学。为了讨好哥哥嫂嫂,课余时间她就卖力地帮家里干活,她常常干活到天色模糊,看不见为止。
虽然小芳已经卖力地干活,但是嫂子还是不满意,经常在她旁边说一些风凉话,大概意思是说她读书是白白浪费钱,不会有什么出息。
小学毕业后,小芳到离村子二十公里的乡镇中学读书。因为当时交通不便,大多学生周末不回家,留在学校复习功课,可她坚持每个周末回家帮哥哥嫂嫂干农活。
星期六吃好午饭后,小芳就马上跑回家,到家时已经是下午四点多钟,她吃了几口家里的剩饭后就马上背起竹篮到茶地里采茶,采到天黑看不清茶叶才回家。
第二天,天还没有亮,小芳就已经背着竹篮子到茶地里采茶,到中午十二点钟她才离开茶地。吃好中午饭,已经是中午一点多钟,她才背起书包步行二十公里去上学。
村里的大人们都夸小芳懂事能干,可是嫂子总是对她的所作所为不满意,而且还对她指桑骂槐的,她知道嫂子不想让她读书,希望她早点回到家里帮着干农活,可是她实在想读书,就没有把嫂子的话当一回事,坚持上学。
他们村的田地离村子都比较远,要走一个小时多的路程才到地里,因此,村里的人大多是晚上在地里的草棚里过夜,这样节省了很多时间。
小芳家的地离村子也很远,暑假时正是农忙季节,她的爸爸经常带着她和姐姐到离村子七公里远的旱谷地里拔草。天黑了,他们就在草棚里随便煮点稀饭吃,然后在火炭边睡觉,没有被子盖,只好用平时遮雨的塑料布盖着,第二天又早早起来干活。
嫂子在家里做家务,直到他们吃的米完了,她才会到地里给他们送去。这样,四十多天的暑假,小芳都是在旱谷地里过的。
也许是因为小芳吃了不少的苦,她才决心好好学习,想办法走出大山。
回到学校后,她就争分夺秒地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年级前茅,还多次获得成绩优秀奖。
初三快要考毕业考试时,小芳的嫂子生了二胎,那时正是农忙季节,哥哥说嫂子生了孩子,家里缺人手,就让小芳请假一个星期,她犹豫了一会儿,快要毕业考,这个复习阶段对她来说非常关键,但她又不敢不听哥哥嫂嫂的话,毕竟在家里是哥哥和嫂子掌权。
小芳偷偷地哭了,她边哭边写假条,给同村的一个同学帮交给老师。
一个星期后,小芳回到了学校,班上的同学纷纷告诉她,老师读她的假条时非常气愤,还当场把她的假条撕成碎片撒在教室里,说是快要考试了她怎么还敢请假?
小芳一听就哭了,当时她责怪过老师为什么这样对她。现在回想起来她觉得老师并没有错,作为老师谁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学生在考试前请假,更何况这是关系到学生命运的考试。一个责任心强的教师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学生在这个关键时刻请假。
她也知道自己已经耽误了一个星期的功课,回到学校后,她发奋学习,别的同学休息的时候她就在教室里看书学习。
有一天晚上,她趁邻床的同学睡着了,就偷偷地拿起邻床同学的政治笔记本,借着透过窗子射进来的微弱的路灯光看那本政治笔记,她边看边在心里默默地练习背。
三个小时后,她终于背得了那本笔记本里所有的内容,然后就悄悄地把那本笔记本放回原处。
中考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他们市最好的学校——师范学院,那年全校只有她一个人考上师范学院。在那个年代,在他们那里师范学院就是最可靠的学校,分数高的才被录取到这个学校就读,生活费、住宿费和书杂费国家全免,而且毕业后直接分配工作,当时能考上这个学校,都会被人羡慕。
在师范院校就读那三年,她省吃俭用,因为她是少数民族学生,又是孤儿,学校领导每个月补助她三元钱。为了讨好哥哥嫂嫂,她舍不得花那些钱,而是积攒下来,放假时,她就会用那些钱给侄儿侄女买一些糖果或玩具。
她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几乎没有快乐可言,如果说快乐的话,那就是春节时,大人们在家里吃吃喝喝,而她就跟同村的小伙伴们到山上放牛。
放牛对她来说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不受任何人的管束,把牛赶在稻草堆里吃草,然后她和小伙伴们就在草地上尽情地玩耍。有时候伙伴们还会带上几片糯米粑粑,他们就在田边的草棚里烧火,然后烤粑粑吃。那香喷喷的糯米粑粑就是她童年时光吃的最美味的食物,至今还让她回味无穷。
如今这个叫小芳的女孩虽然没能在大城市里谋到好的工作,但她总算摆脱了女孩读书无用论的封建思想,在当地当上了人民教师,而且还成了当地的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