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这年过得太平淡,还是我太迟钝,亦或是我越来越不懂得礼貌了,自昨天从济南回来,见了熟人,我总是忘了用“过年好”打招呼。其实已经完全忘了这是在过年,因为在城里实在是找不到半点年味,除了电线杆子上及各小区门口挂的几个红灯笼。
没了农村那样三五成群你来我往的热闹拜年,唯一还有点年味的可能就是走亲访友了。
大年初二,我照例要回娘家。其实,母亲的家也早就被拆了,母亲跟着哥哥去了德州。腊月十八那天,哥哥来济阳,母亲也来了。母亲当天没跟着哥哥回去,在姐姐家住下了。她想在姐姐家多住几天,到腊月二十七八再去哥哥那里,她说她在这里多住几天,过了年我们姐妹就不用去她那里了。可是,一到过年,我和姐姐还是准备到母亲那里去,不是为了想念,更是为了习惯。
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这是我们家乡的风俗。自我们姐妹出嫁后,过年都是初二回娘家,哥哥嫂子则在家等着招待我们,嫂子到初三才回娘家,这些年来已经成了习惯。
今天早晨,我们一家约上姐姐、外甥,一起驱车赶往母亲那里。
到了那里,母亲与哥哥嫂子早已在等我们了。厨房里已经律好了好几个青菜,只等人到齐了之后下锅炒了。好几个锅里则煲着提前炖好的荤菜。嫂子说,原本哥哥定下了一家饭店,但是嫂子觉得去饭店不妥,毕竟特殊时期还得格外注意才是。母亲更是不愿去饭店,感觉饭店哪有家里好,一家人做上一桌菜,围坐在一起,想吃到几点就吃到几点。嫂子也觉得为一家人忙活着做饭这一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快乐。我们姐妹更喜欢一家人围在家里这种气氛。
人一到齐,哥哥嫂子开始炒菜,我们姐妹则把锅里热着的各种肉装盘的装盘,端盘的端盘。从厨房到客厅,人影来来回回穿梭着。不一会儿,菜就摆了满满一桌子。看看桌上的菜,便知道哥哥恨不得把好吃的都给我们做上。女儿和外甥女、外甥,尝尝这个菜,好吃!尝尝那个菜,美味!我们姐妹则更爱吃哥哥嫂子炒的菜,比饭店里的好吃,还更卫生。
我们边吃边聊,拉家常,拉拆迁了的村庄……哥哥则一个劲儿地嘱咐我们多吃菜,别给他剩下,要不晚上他们就得吃剩菜。我们姐妹尽最大努力吃,可还是剩了将近一半,毕竟做的太多了。我和姐姐及孩子们都吃撑了。母亲则看着我们愉快地吃而笑得合不拢嘴。
下午临走,哥哥嫂子又把他们发的油、各种各样的山货、羊肉给我们带上。不多给我们姐妹带回点东西,哥哥总觉得亏了我们似的。其实,哥哥平时回来,也不少给我们带东西。
过年走一趟娘家,和母亲、哥嫂、姐妹聚一聚,才感觉这年过得圆满了。所以,当过年没了满村子跑着拜年的热闹人情味,怎能再少了家人团聚的亲情味呢?
过年,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风俗如何减少,但是,只要母亲还在,走娘家这个风俗就会永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