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铺发卖江米元宵,桂花果馅,一文钱……”
很多传统相声,直到今天听起来都不过时。比如这段《吃元宵》,讲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途中因囊中羞涩而受困的故事。有多位名家曾经演绎过,但我认为最经典的还是北京“二赵”说的这段。
那么,孔子真的吃过元宵吗?先别笑,我知道拿一段相声来考据历史有点胡闹,就像考据“武成王黄飞虎骑的五色神牛是水牛还是黄牛”一样,但无论问题有多滑稽,考据出来的历史知识却是真的,顺便还能博君一笑,多好。
01 江米元宵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鲁国人,生活在春秋时期。那个年代有没有元宵呢?
我们先来看看元宵的皮儿。江米又称糯米,《诗经·周颂》里有一首《丰年》:“丰年多黍多稌,…为酒为醴,烝畀祖妣。”好几个字不认识对吧?不要紧。这个“稌”读作“tú”,是稻米的意思。这句是说赶上丰年的时候,黍(shǔ)子和稻米都很多,用它们酿造酒和醴(甜酒),供奉给祖先。
《诗经》里很多次提到稻米,但这个稻米并不是现在常吃的籼米或粳米,而是糯米。也就是说,至少在周代,糯米的种植就已经很广泛了。在中原地区,人们的主要食物虽然一直是小米和大豆,但贵族在商周时期就已经能吃到糯米饭了。
元宵有皮儿了,再来看看馅儿。桂花树原产于我国西南部,桂花果就是桂花开过之后结出的果子。在我国,桂花树的人工种植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因此,中原地区在春秋时期大概率能吃到桂花果。
《说苑·辨物》上说楚昭王坐在船上,水中一个像斗一样大的红球撞进了船里。昭王对这个球很好奇,请孔子来询问。孔子曰:“这个东西叫‘萍实’,好宝贝啊。只有霸主能得到它,切开吃了吧……”
看来这“萍实”像是个水果,而且味道不错。传说中,楚昭王吃了还想吃,却不能再次找到“萍实”,于是只好让厨师用面来仿制,渐渐地就发展成元宵的样子了。不过,那时候它还不叫“元宵”,直到汉代有了元宵节,人们才逐渐把它和节日联系在一起。至于元宵的亲戚汤圆,那是宋代才出现的。
如此看来,孔子有可能还真吃过元宵,但说什么也不会在路边的小店里吃到。
02 笔袋上的钱
这段相声说的孔子没钱吃不起饭,很明显是取材于孔子周游列国时“困于陈蔡”的故事。孔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带着弟子们造访了中原地区的几个国家,其实基本上就是今天山东和河南的几个地方。孔子在陈国住了几年,吴国进攻陈国,兵荒马乱,他们只好离开。走到陈国和蔡国交界的地方,离楚国也不远了。楚国人仰慕孔子的学识,派人来送礼物并迎接他。陈国和蔡国的大夫们担心这么牛的孔子去了强大的楚国,受到重用后会对自己不利,却又不敢直接把这位圣人抓起来。于是就派了一群人把孔子一行围困在那里,不让走却也不管饭,导致他们断粮数日,很多人病倒了,直到子贡到了楚国,派来军队才把他们救出来。
既然是在陈蔡交界(大约在今天的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一带),那么孔子笔袋上那枚能花掉的钱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春秋战国时期,货币还没有统一,各国用着自己的钱,主要流通的钱币有以下几种:
一、布币:
布币并不是用布做的,而是用铜铸成的,广泛流通于中原地区,大约4-10厘米长,有的布币会有个圆孔,拴在笔袋上倒也合适。
二、刀币:
刀币出现的时间大约在战国时期,是齐、燕、赵等国特有的,长15厘米左右,有些上面也有孔。春秋时期的孔子大概没用过,何况笔袋上挂这么长一个家伙,装饰效果在其次,防身倒是挺好。
三、蚁鼻钱:
顾名思义,蚁鼻钱长得像蚂蚁的鼻子,其实,这种钱币是楚国人仿照最早的货币——贝壳的形状来铸造的,又被称为贝币。每个只有1-2厘米长,还都有孔,很适合挂在笔袋上。
四、圆钱:
圆形的外观,圆形的孔,像不像我们熟悉的方孔铜钱?没错,这正是方孔钱的雏形,主要的流通地区当然是日后统一全国的秦国。把它挂在笔袋上应该也不错。
陈蔡交界距离楚国很近,而当时的楚国很强大,所以孔子从笔袋上摘下来,扔在桌子上的很可能是一枚布币或者蚁鼻钱。
03 一、十、千
春秋时期,被广泛使用的是金文,那么孔子添了笔的字在当时长什么样子呢?
先来看看“一”,从甲骨文开始,它就是一横,很容易被添笔改成另一个字。
再来看看“十”,“十”字从结绳记事发展而来,原本是一竖。记上一件事,就在绳子上打个结,一根绳子代表一个记事的主题。金文的“十”有几种变体,其中一种很像今天的“十”。
最后看看“千”,咦?金文很像今天的“千”字啊,反倒是变成小篆的时候变拧巴了。
不错,如果孔子想改,完全可以一文钱吃一千个元宵,也就不用喝那么多汤了。
04 写在最后
怎么样?一段相声让我们考据出的东西不少吧?涉及了春秋时期的饮食、钱币和文字方面的内容。我挺喜欢这种玩法,现代人完全可以通过各种史料尽可能多地了解到古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从而拼凑出他们的生活场景,以便更清晰地理解他们所见、所听和所想。
现在,让我们继续替古人担忧一下:孔子带着俩学生这么嚣张地吃霸王餐,店老板要是急眼了怎么办?他们能打得过人家吗?
颜回一介书生、子路可是个猛士。何况,孔子本人也不是省油的灯。
《论语》上写着:“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个基本上就是孔子教给学生,使他们成为“君子”的内容。其中的“艺”指的是“六艺”,包括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
春秋时期,马镫还没被发明出来,中原人又不善于像游牧民族那样骑马,所以交通和战争的工具都是由马拉的车。会熟练地驾车放在今天大概跟会开坦克差不多。
射箭也是一位战士必备的技能,当时制作和使用弓箭的技术已经比较先进,会射箭就是会开枪啊。
所以说,你以为孔子是这样的……
其实,他没准是这样的……
这回知道店老板为什么不敢发作了吧……
主要参考文献:
1、糯米饮食文化圈的兴衰,游修龄,《饮食文化研究》2006年第3期;
2、春秋战国时期钱币体系,爱藏网;
3、孔子陈蔡之厄考辨,柳书波,搜狐网;
4、象形字典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