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中国教育的现状,如下几句话听上去似乎很雷人,却从某一个方面道出了教育面临的窘境,也从另一个方面折射出中国教育的病态:
A. 基础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高层不玩高考;
B.底层放弃教育,中层焦虑教育,高层不玩高考;
C.穷人放弃教育,小康过度焦虑,高层不玩高考。
......
单从三句话表达的意思看,它们非常形象地描绘出不同的社会阶层对教育所投注的态度与情感。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把社会公民进行人为地划分成三六九等已经不合时宜,但是现实的境遇却把一种隐形的烙印烙在人的显要处。不是被动的强加,而是一种自主性的自我站位。由于自发性地分层,普罗大众在社会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就顺理成章地呈现出不同的层次;而由于你所处的类别不同,你在其中所掌握的话语权就不同。这种表现,在教育领域体现的尤为突出。
作为一种社会性的事务,教育关乎千家万户,关系民众心智成长与发展的公共事件。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成熟度如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而教育的特殊性,同样决定了不论是高层,还是中层、底层在经营教育时必须以教育的本质属性为出发点,在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指引下和谐运转。只有这样,教育的应有之义才有可能真正地被挖掘出来。对待教育的事情,没有一劳永逸的“万金油”,没有一蹴而就的“短平快”,更没有“舍我其谁”的“救世主”。
每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处理教育的问题时,与教育的相关方必须心怀虔诚和敬畏之思。“人定胜天”是无畏地夸大了人的作用,而人类的这种盲目自大给自己带来的结果就是在无数血淋淋的事实面前,因为自己的渺小和无助而暴露出自己的无知。这种尴尬,爬梳中国教育漫长的发展史随处可见。之所以出现“有识之士”满腹豪情在教育领地大显身手,以实现“留得生前身后名”的理想与纵你热情似火而我却冷若冰霜的现实冰火两重天的反差,一个重要的原因当归于那些打算借教育以实现扬名立万者在教育的苑囿中耕作时,感性多于理性,豪情大于深思。
孟子云:“教育,集天下英才而育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给出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从两个经典的注解看,教育与一般性的社会事务最大的区别就是,其所加工的对象不是客观的无生命的实体,而是以具有鲜活的生命体征和极强的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人为服务的对象,以知识的汲取,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培养,审美的浸染,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为要务的活动。而从任务指向涉及的对象看,四个维度都是以思想、精神和灵魂所蕴涵的非具体可感的内容为加工的媒介。外在的客观之物的加工改造,可以借助现代的高科技手段进行;内在的涉及人的心性和灵魂的浸染与塑造,不是凭借蛮力和热情可以实现的。教育的这种属性决定了不论是教育的决策层,还是具有的管理层和教育的执行层都必须从教育的“初心”出发,严格按照教育自身的规律进行精心的呵护。
既然是带有普世价值的社会性事务,教育自然受制于地域和国情。时间和空间具有客观性,一旦移入到社会事务中,与它们对接起来,就具有了主观色彩,与教育相关的时空也不例外。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教育发展的特殊性;而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尽管在工商和科技文明的强大冲击下,农耕已经不再成为中国农民用以维持生计的手段。不以土地作为养家糊口的工具,并不意味着构成国家强大底盘的农民完全与土地脱离关系。不论是老一代的农民,还是新生代的农民,尽管他们大都成为城市的流浪者,但他们的根仍然深深扎在厚重的土地上。这样,不论他们走到哪里,农民的烙印在短时间不可能退掉。这种先天的胎记决定了他们在很多方面处理自己的相关事情时,必须回到生养他们的贫瘠的土地。其中,子女的教育是一个写满伤痛的,永远绕不过去的话题。“回到东北”是一种决绝和勇毅,“回到老家”则是一种无奈与伤感。“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正是出于这种本能,为人父母们浪迹天涯、漂泊四方的打拼就是希望让自己的下一代能够逃出大人生活的圈子,能够过上“有模有样”的生活。可是,当他们怀揣着希望,带着省吃俭用的血汗钱回归故里时,才发现曾经给自己带来欢乐,留下美好回忆的生养之地已经面目全非:颓圮的房舍,凋敝的村景,荒芜的土地——那年那月的美好记忆被眼前的惨淡撕扯的支离破碎。而最让他们始料不及的是,曾经传出朗朗书声的校园尽管校容校貌“光彩照人”,但校园内门可罗雀的荒芜与凄凉一下子让他们回家的热情跌入冰谷。
不可否认,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脏乱差的生活环境。这种居住环境的改善,让公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改革与发展带来的实惠。而国家推行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初衷,对构建城市与农村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在强大的功利思维作用下,在区域内占有教育话语权和决策权的教育掌门人以自己对教育“绝对真理性”的理解设计辖区的教育,希望能够假教育之名,能够在教育的“青史稿”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由于极少数人的任性,在“大局观和早出名”思维的引导下,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由农村走向城市宏伟工程的大幕拉开大幕。居住的城镇化、教育的城镇化,这种设计是好的,但是一切设计的出发点只有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就教育的城镇化而言,让受教育者公平地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的想法无可厚非。可是,四面八方的农家子弟扎堆涌向城市,一个方面导致农村大量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继之把农村教育的发展带入恶性循环的死胡同;一个方面,由农村移入城市,虽然可以催生城市房地产一时的繁荣,但无形中增加了“移民”的成本——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尽管可以造就城市教育一时的热闹与繁华,但从城乡一体化长远发展的高度审视,这种教育的一方独大非但不能调和城乡的矛盾,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激化矛盾。至于对农村教育带来的灾难,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凸显出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关乎国家和民族发展与繁盛的大事件,它不是某一个人,或极少数人可以“挽狂澜于既倒”的。在城乡教育两大格局暂时不能改变的情况下,教育的普惠性价值是不能改变的。城市居民面临的“新三座大山”的移出,需要国家以战略性的眼光培养更多的新时代的“愚公”;农村所面临的更多 “大山” 的移动,同样需要更多有情怀的人理智、理性地参与其中。对如何经营教育话题的讨论,《对教育而言,“乱作为”比“不作为”更可怕》一文中的话似乎给出了较中肯的描述:“美好教育的三点:行政领导懒一点,学校校长本一点,所有老师傻一点。可是今天,领导太勤快了,校长太聪明了,老师太精明了,所以,教育的面目比较可憎。”(安徽省皖西经济技术学校 陈士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