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易堂画学笔谭》(七)
李诗斌老师讲述
日期:2018年11月20日
中国文人画史
第二章 中国文人画与儒释道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文人画与儒家的关系
二、与《尚书》的关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至汉代尚书已失传,使尚书的古今之辩成了千古谜案。易经作为卜卦书允许存在,农牧书、医药书允许存在,诗、书(《尚书》)等都被烧毁。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记录了尧舜禹、夏商周的历史,若无此书,司马迁无法写成史记。汉文帝为求《尚书》,派晁错去向九十多岁的伏生学习。伏生所传二十九篇,是隶书写就,称为今文《尚书》,或称伏生本《尚书》。
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的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古篆写就,其中二十九篇与伏生本相同,另多出了十六篇,这部《尚书》被称为古文《尚书》。然而,汉武帝晚年沉溺于巫蛊之术,朝廷并不用此部《尚书》。这样,形成了民间认可古文《尚书》,而官方认可今文《尚书》的局面。东汉之后,学古文《尚书》的人超过了今文《尚书》,如许慎、马融、郑玄等学者。魏晋战争动乱导致古今文《尚书》皆失传。
东晋时期,梅颐献出孔传《古文尚书》五十九篇。宋代有人怀疑其为伪造,至清代阎若璩以《古文尚书疏证》考证其伪,成为定论,因而此部书被称为“梅氏伪古文尚书”。而毛奇龄著《古文尚书冤词》一书,反对阎若璩的论断。200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了一批有关《尚书》的战国竹简,《尚书》真伪之辩还在继续。
自从有了《尚书》真伪之争,中国学界分成了两个学派: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今文学派主张变法和创新,主张为政治服务,希望以微言大义找到治国之道。今文学派以汉代董仲舒、清代康有为为代表,积极推动变革。古文学派重视考古和文字研究,代表有汉代许慎、马融、郑玄等人,近代有章太炎,黄侃等,皆注重训诂学。
《尚书》与中国画的关系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尚书》最重要的一篇是“洪范”。箕子向周武王陈述天地之大法,治国之大业, 箕子告诉他第一法则乃是五行。五行中相生的顺序是金水木火土,相克的顺序是金木土水火。五行是万事万物之源,也是中国画各种工具的来源。砚台取之于土,纸是木经由火和金的制作而来,笔杆是木,墨是木和火的产物,而绘画时必须要使用水。
其次,《尚书·益稷》曰:“ 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用五彩五色,绘制各种图案装饰衣服,是文明的发始、思想的开端。
第三,《尚书·说命上》:“ 恭默思道,梦帝赉予良弼,其代予言。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说筑傅岩之野,惟肖。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这段文字记载了商王武丁梦见上天赐给他一位良臣,就用画像遍寻天下, 最终在傅岩之野找到傅说,同图像一模一样,于是立他为相的故事,可见当时的国画水平非常高,人物画栩栩如生。
《尚书》的这几段文字说明,商代的绘画技巧已经很高,颜色丰富鲜艳。之后,通过绘制恶人使人警醒,绘制善人使作榜样,绘画起到了教化人民的政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