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南汉山城条约》的签订
不知有多少朋友看出了这个系列文章的线索所在,其实这三篇文章所选取的李氏朝鲜历史上的三个点,都是关于“忠诚”的,因为与蒙元和高丽的离心离德,李成桂建立了李氏朝鲜,并毫无动摇地奉行儒教政治,亲明事大;在壬辰卫国战争中,因政治与军事上的原因,无法激发出足够多的将士的忠勇的明王朝,虽坐拥强大得多的军力,依然被迫以和谈的方式与丰臣政权结束战争,并以一种近乎于耻辱的方式,灭亡于满清之手。对李氏朝鲜来说,明王朝的失败则意味着,他们的忠诚将受到严峻的考验。
事实上当皇太极亲临南汉山城时,明王朝还没有灭亡,看过《孝庄秘史》的朋友都知道,要到多尔衮的时代,满清才真正入关 ,但此时的大明,实在是已名存实亡了,即使是金之灭北宋,蒙古之亡南宋,都没能表现出满清对明朝这般的巨大军事优势,一个难以在野战中与侵略者抗衡的王朝,它的终结只是时间问题,所以在电影《南汉山城》开始的历史节点,李氏朝鲜朝廷逃入南汉山城,英俄尔岱(李氏朝鲜的记载一般称为“龙骨大”,电影中也是如此称呼的)率军围城的时候,朝鲜朝野已经对明王朝不抱任何希望了。
但明太祖以“朝日鲜明”之语赐予新生的李氏政权的定名之情,明神宗在壬辰卫国战争中对朝鲜的再造之恩,数百年来奉行儒教政治,不愿接受满清的“以夷变夏”的骄傲,这些都在支撑着李氏朝鲜君臣脆弱的心理底线,让已是面对着累卵之局的他们,依然执着地不肯低头。
可就像电影中的皇太极所下的劝降书里所写的那样,无论怎么坚守,无论在物理上,还是在精神上,仁祖和他的朝廷都不可能改变这场“天注定的胜负”了,满清的兵强马壮自不待言,他们‘’杀人诛心"的本事也一点不差,因为士大夫们对所谓“道统”和“法统”的那点忠诚,本就是极廉价而善变的东西,君不见大明朝的文人里,都可以有能坦荡地写出:“金钱鼠尾,实乃国朝之雅政。”这样的掷地有声的句子的铮铮铁汉吗?!
所以明清易代,和李氏朝鲜向满清屈服的本质,根本不是民族战争或者文化冲突。哪怕是满清在灭亡明朝的战争中所犯下的最骇人罪行,即“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都很大程度上有明朝降将与降兵的参与,要是没有这些穷凶极恶的伪军,满清绝不可能顺利地完成对明的征服,而叛将叛军的层出不穷,正说明了明王朝的人心尽失。在儒家的思想里,一个政权的合法性来自于它对“法统”的保有,在现实层面,这是要靠强有力的社会控制和作为其基础的,充沛的财政收入来保证的,而末期的明王朝,显然已经没有这个实力了,而用没有物质基础的忠诚来维系局面,只能是痴人梦语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