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一年一跳的候选人?
偶尔在某社区看到博主发起的如上话题:楼下褒贬不一,但我心里却泛起了一丝酸意,有时候,可能所见非所得。
每次跳槽都依稀记得大学导师临毕业给的毕业忠告,“上了社会工作一定要沉下心,不要动不动就跳槽……云云”,但是对我而言,不跳、你就坐吃等死。
第一份工作,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你价值的最直观体现就是你的薪资,别的都是扯淡。
14年底毕业,不顾家人反对,不远千里从内蒙古带着台式机奔赴济南跟人“合伙”创业,每月入不敷出,但我干的乐不思蜀,连战四个月不休一天的为公司产品筑基,一年以后产品依然在设计、优化阶段……
期间,公司变相转型生产业,义不容辞,我又担起了“车间主任”一职:水电、泥瓦、检修、生产,质检一样没拉…就算只有我一个人,我也可以撑起公司的一片天。
15年冬天最冷的那几天窝在车间宿舍冻得睡不着觉,三个月没发工资,想抽烟又没钱,于是戒。
16年中旬,公司由18人编制变为只剩四人,总经理、副总、副副总和我,公司生产了几个批次的产品却一直囤积在冷库无法上市,眼睁睁看着倒掉。
团队氛围诡异、同事间互相猜忌…
那时的我依然斗志昂扬,只要把产品做上市场,有了回利,团队就有希望。
16年5月中旬,我第一次跳槽,提交辞职申请。
领导成了冤家,事后因为公司的遗留问题,我差点进了银行黑户,不过还是处理掉了。
第二家公司,我只待了俩月。
与我而言,离职原因很简单:
公司发展与个人期望不符,我已经不想再耗费自己的时间在一家内部问题多多的公司身上了。
在我离职后的半年时间,该公司解散了技术团队,专注于做线下。
16年8月份,我来到上海。
带着极度膨胀的自信心来到了上海。
“我觉得我直接可以跨过专员一职,做好一名产品经理。我要求并不高,应该第一家意向公司就能收了我,8k起步就行。”当时我是这么想的。
事实上在我拎着皮箱从第5家意向公司出来之后,就在想着明天找什么兼职做了。
没钱了,来时身上带了400,找了一个星期工作,住了3天20元一晚的青旅(因为怕染病不敢在住了),不敢也没脸和家里人开口。
我第一次感叹、上海,就是你了。
上帝为你关了一扇门,必然为你打开一扇窗。
在极端落魄的时候,我找到了来上海的第一份工作
要不然第二天我可能去做兼职。
收到offer的那天晚上,是我二十几年人生中最骄傲、自豪、激动的时刻。
上帝为你关了一扇窗、必然为你打开一扇门。
上班一周、投资人撤资,公司宣布解散;不巧,我还赶了一波潮流、被电信诈骗了1500。
从派出所录完口供再出来,我就想到这句话,说的真对。
庆幸。我的努力在极短时间内得到了认可,团队解散、但是项目依然进行,我留下来了,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产品经理,正式上路。
今天是2017年7月19日,我想到了第三次跳槽。
这是一次预谋已久的,白眼狼式的跳槽行动。
16年8月份到现在将近1年时间,主导开发了大大小小20多个项目
是的,外包产品。
曾让我痴迷的产品,如今已一去不复返。
公司的产出频率已经让我感到心力憔悴,变态的需求和善变的客户穿插在一起根本让我无力对单一产品进行深入研究,我想做好每一款产品,但是奈何太多外界因素干扰让我难以在自己的技能提升上有太大成效。
即使是形形色色的各种产品在无形中也加强了自己的功能意识、工具基础,但是,对我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当我无法前进时,我会焦躁不安。
理想的输出环境,似乎永远都距我只有一步之遥,却又触不可及。
需求、竞品、市场永远都是浅尝则止,数据烂在手里得不到有效发挥。
我感激给我生存机会的每一位领导、同事,但我不能因感激而苟且于生活——对于一个栓不住的产品而言。
于我,我希望这是最后一次跳槽。
跳槽、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加薪,而薪资是你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
我用我的亲身经历去诉说一个年轻人在这个光速发展的IT时代所面临的囧境:
不论是公司招聘还是个人求职,我们都是以高标准去要求客观事实的。
当然,各取所需、各尽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