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甘肃省金塔县中学 周翠霞
在准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这篇字面意思不好理解,作者观点也颇难的课文时,我有感于两位老师的言行。其一是Z老师的一句话:理解这篇课文需要大量具体可感的实例;其二是X老师曾经让一名美术生画了两副画帮助理解。所以,我找了一名学画的同学,让他画两幅《江雪》图,要求是:其中一幅要画出《江雪》这首诗中描述的所有景物,而另一幅只在角落画一船头、一渔翁、一钓竿。
一天后,该同学拿来了第一幅图,画得非常好,拿图让两位老师看,他们看图就吟《江雪》这首诗。又过了一天,第二副拿来了,我嫌船的位置太居中,让他修改。再拿来的时候,位置合适了,船头有,钓竿有,只是渔翁只能看到半个帽沿,我不太满意,却又不知再怎样指导,才能画出我想要的效果,就想:“凑合着用吧!”道完谢,让学生回去了.
我的初衷是,让学生看画选择自己喜欢的,并说明理由,进而说绘画艺术中的虚实相生与虚实结合。当然,只有把喜欢的目光投向第二副,我才能自圆其说。遗憾的是,第二副确实不传神,我就喜欢第一幅,如果按原计划进行,着实没有说服力。考虑再三,我心生一计。
当课进行到同学们概括出了作者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观点,需要理解什么是“虚”,什么是“实”的时候,我出示这两幅画,要求通过分析这两幅画,理解“虚”与“实”的概念。理清之后,我拿起第二幅画问:“这幅画与引文中哪一位的观点相符?”站起来一位,他说:“符合王渔洋的观点。”“你的意思是没有达到虚实相生,那是为什么呢?”我追问。“我们刚才说虚是由实引起的感官活动,我觉得看这两幅画,想不起《江雪》中的其他情景。”生答。“那请同学们修改一下,怎样才能做到虚实相生?”我再问。
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修改意见很多,有加上雪花的,有加上风的。讨论以后的共同感觉是,这幅画没有寒冷的感觉。
师引导:“现在修改,凸现寒冷,但不能占用过多的空间。”
又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形成较统一的修改意见:让渔翁出现,从他的着装和神态体现寒冷。
课在热烈的氛围中进行着。
反思:
看着学生饱满的热情,我心中只想着一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借助那幅不合要求的画,不仅让学生弄懂了虚实的概念,弄懂了什么是虚实相生,还让他们体验了怎样才能“真景逼而神景生”,其收获远多于当初的构思。
是呀,在课堂教学中,太多的是不如意,不满意。假如现实与你的期望相悖,不妨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思想,做一些积极的调整,说不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