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班】149+梁皮皮
刻意练习Day15🤔🤔
原文:
如今,我一听见“嗡儿,嗡儿”的声音,脑子里便显出一弯残月来,黄黄的,像一瓣香蕉似的吊在那棵榆树梢上;院子里是朦朦胧胧的,露水正顺着草根往上爬;一个灰发的老人在那里摇纺车,身下垫一块蒲团,一条腿屈着,一条腿压在纺车底杆上,那车轮儿转得像一片雾,又像一团梦,分明又是一盘磁音带了,唱着低低的、无穷无尽的乡曲……
这老人,就是我的母亲,一个没有文化的、普普通通的山地小脚女人。
背景阅读资料:https://shimo.im/docs/AktKwgLEusIy4SeY/ 《(节选纺车声声)母亲——贾平凹》,可复制链接后用石墨文档 App 打开
【分析】残月跟香蕉,形像,色像,车轮转动的声音,也想磁带的声,原文的形容物都比较相近。而月亮也是比较能引起人的乡愁的。“摇”“垫”“屈”“压”这些动词的运用,把场景描写的比较形象化,犹如在眼前放映一样。
【刻意练习】如今,我一听见风儿吹动树叶“沙沙”的声音,脑子里便显现出一树的荔枝来,红彤彤的,像一个个小红灯笼挂在荔枝树上。阳光正好,风儿正好,村里的老人,男的女的坐在荔枝树底下,手拿蒲扇,晃动着手腕一摇一摇,蒲扇扇出的风清清凉凉,扇出来的不是风,是闲情,是舒坦。风吹来,夹杂着老人时有时无说话的声音,像一首乡曲,怡然的,悠长的……
这些老人,就是我的乡亲们,一些已经迈入黄昏之年,安养天年的农村老人。
【对比思考】把荔枝比喻成小灯笼,老人们中午时分在树底下谈天说地,这应该是乡下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