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书籍著作的存在,“读书无用论”即随之存在。这该是读书史上的一个客观逻辑。
早在百多年前的1913年3月《鲁迅日记》中,青年鲁迅对于自己的买书藏书就“殊自笑叹”:“十六日,星期休息。下午整理书籍,已满两架,置此何事,殊自笑叹也。”应该讲,这既是鲁迅先生的自得,也是自嘲,变成通俗的白话,其意思则是:在这样的年月,花费许多银元,买这么多书,能够成就什么呢?不禁自己而笑叹自己了。
没有书籍著作,还会有一个民族的文明吗?还会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吗?读书可以“无用”,但书籍著作本身是自有其大用并特殊价值的。
不浸泡在古往今来的经典著作中演绎自己,何以有真正的思想?又何以成就一代又一代卓越杰出的思想家?
自古而今的不朽经典著作,就是文明的载体,就是思想与文化的沃土。
鲁迅先生虽然对自己的藏书有疑问——“置此何事”,并“殊自笑叹也”,但却并未因此而改变自己的作为,而是一如既往地逛琉璃厂书肆,买书、藏书、读书。这就是“文心”的力量。
我有时坐在自己的书房里,面对万册图书,也多有感慨:如此巨量思想,如何驾驭?人言“富不过三代”,同理,“书香门第”没有“三代人”以上的艰苦努力奋斗,同样是做不成的。思想上“富可敌国”者如鲁迅先生,当代有多少人?
我以为,物质财富上的亿万富翁不易,精神财富上的亿万富翁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现代社会,物质财富上的亿万富翁多靠契机与合力而成就,精神财富上的亿万富翁则仍需一己之力而成就,两者相较,谁更为伟岸,是不言而喻的。
若为持续钦羡,我更钦佩如鲁迅先生一样的精神富翁、思想上的大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