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的大吴寺约于公元1300年开创,700余年曾用名灵隐寺、大吴寺。也曾有人说是大吾寺、大悟寺,更有甚者唤为大屋寺。下面试从《杨氏宗谱》《天柱山志》《潜山县志》《莲花石篆刻》《现代汉语词典<历代纪元表>》等史料中探本求源。
1.杨氏迁潜历史
一世祖太大公,自号七十居士,宋绍熙壬子(1192年)八月十五子时生;妣朱安人庆元丁已(1197年)正月二十九亥时生。公因元金乱中原,自鄱阳迁潜山西堡(今槎水镇)桥里。
二世祖小大公,讳宣仪住桥里。
三世祖省四公,讳瑚住桥里。
四世祖忠山公,忠山公生于德佑(1285年)十年正月二十七子时。
五世祖:真一、真二、真三、真四、真五。
真一公:字德崖,元至正三年(1343年)自西堡迁皖涧(今龙潭万涧)葬茶庄。
真二公:字右崖,迁桐城。
真三公:字古崖,世居西堡桥里。
真四公:禅号了空。
真五公:禅号日空。
真四、真五志好禅林,俱于大吴寺出家,禅号了空日空。
2.元金乱中原始末
为什么要添加元金乱中原呢?了解这段历史,可以知道中国人口第二次大搬迁背景。
北宋赵匡胤至赵桓(960--1127)167年。
南宋自赵构至帝昺(1127--1279)152年。
辽[耶律氏]阿保机主延禧(907--1125)218年。
西夏自嵬名元昊至睍(1038--1227)189年。
金[完颜氏]太祖至哀宗(1115--1234)119年。
元[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至顺帝(1206--1368)162年。
明朱元璋洪武至朱由检崇祯(1368--1644)276年。
由以上纪年分析,自南宋建炎元年至明洪武元年即1127--1368年,二百四十一年间,先后由南宋、辽、西夏、金、元、明六个朝代或并列或先后出现。同一个时期你中有我,我中有他,立国时间互相重叠。历史上这一时期的皇帝更换更是特别多,有许多在位只有一年二年。
复述一下:南宋9位皇帝,更换22次年号;西夏(自1127年往后)7位皇帝,更换12次年号;金8位皇帝,更换20次年号;元17位皇帝,更换25次年号。合计41位君主,更换80次年号。平均一位君主只统治六年,一个年号只管三年。当然这样说法有失偏颇。
汉民族用于纪年的习惯多以南宋祥兴年号1279年下接元忽必烈至元年号。这中间往往不用金之年号和元之忽必烈以前的年号。这是汉民族沿习的纪年方式。
由此也可看出这241年间,华夏版图纷争尤其激烈,人民生活处于动荡不安,赣饶瓦屑坝大迁徙也自南宋建国50年至明初30年,二百多年间,陆续向全国各地大迁移。
这其中依鄱阳湖水路经九江、安庆转移至战火不断,人口锐减的安庆府居多。杨氏先祖太大公生于1192年,若40岁来潜山那么即是1232年,此时南宋已亡,金也是倒数最后一个朝代,而元建国26年,时值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统治,也正是“侠之大者”郭靖襄阳保卫战前后。
3.真四、真五出家
谱载:真四、真五二公志好禅林,俱于大吴寺出家,禅号了空、日空。真一、真二、真三元至正三年(1343)用宝钞一百五十定,买吴元辅住基一所,田十八丘与二公为供佛之资。
这段史料我是这么理解:战争频繁,时局动荡不安,其时也为元末最后一代皇帝,真四真五生于潜山西堡桥里,自幼热爱大自然,与之相邻的高山或此之前也有小规模的寺庙,所以称“俱于大吴寺出家”。真四真五又得三位长兄相助,用一百五十定宝钞,买下吴元辅住基一所,田十八丘。
真四真五出家禅号了空日空,自此扩疆开土,收纳僧众,一边倡导佛法,一边不忘根本兴田种地。十八丘粮食肯定不止几个人食用,也可能会变出银两,用于扩建寺庙。
4.莲花石刻
在大吴寺南北通道上,有一处三色石壁名莲花石,中间一块褐色石面上有篆刻:
山门伏承匣人许奇甫,开此南北石路,施工已巳天历二年九月,开山静川住持、了空南无阿弥陀佛。
石面上39个字,或为1343年以后所镌刻。其中了空即真四禅号,天历二年即元朝1329年,由此证实,真四真五于其三位兄长购置吴元辅住基、田地山场14年之前就已出家了,并立志禅林,做下功德。
大吴寺南北通道,南边连通杨泗坊陈家大山和白寨吴大屋;北通槎水皂河。这条古路地势险峻,是南北香客朝拜大吴寺必经之道;南北线又成为军事运输要道;同时又是南北互通有无的商业链条。
莲花石之石刻与杨氏宗谱所列内容相吻合,二者同样有不可置疑的史料价值。石刻把真四真五出家时间定为1329年以前了。
4.《天柱山志》载大吴寺
旧志载即灵隐寺,在天柱山东六十里,元成宗大德时创,明末兵毁。清顺治间,僧智亮募化重建。康熙七年,山谷寺僧东源,行珍均住此,兴创颇多。
旧志即民国九年编县志或更早,大吴寺曾称为灵隐寺,元成宗大德即1297--1308年之间开创。
明末兵毁,崇祯十五年1642年,张献忠据天堂,破潜山各寨,大吴寺处于滚子寨北面。同年九月,黄德功大破张献忠于潜山。十月刘良佐再破张献忠于安庆。由此可见拉锯式战争在潜阳大地此起彼伏总不间断,人民生活倍尝艰辛,大吴寺又是军事要塞,其经受的煎熬尤甚其它地方。
康熙七年即1669年,山谷寺僧东源、行珍住此。山谷寺即三祖寺又名乾元寺。东源老和尚也曾驻锡山谷寺,建宝公殿,重修大殿,康乾盛世,禅宗祖庭再兴,香火更为空前。接着他与行珍又长住大吴寺,他利用自身的影响力,重修大吴寺,使之法轮常转,佛号长颂。
5.《潜山县志》考
《潜山县志》山脉篇载:由黄冒尖东行二十余里,抵大公凸,为潜山县境东南诸山分脉处。大公凸者,潜、舒、霍三县连界之山也。由此分脉向南经太平寨、高峰寨,旁出为龙山、北崖寨、昆仑寨、马鞍寨,起仰天凸下父子岭,左为槎水、白涯山,右为乌石,越大吴山,至小路口而下平原,岗阜回旋,至怀宁县境之独秀山而特起。其支出者为阳城山、万岁山、马鞍山,至下浒山沿沙河而出。……
这里提示:左为槎水、白涯山,右为乌石、越大吴山,而至小路口……乌石而上自白寨往滚子寨方向一起伏不断的长岗为大吴岗。而这个长岗的中段现今称吴大屋,上百口烟囱皆姓吴。
综上所述,并回应开篇寺名来历,1300年至1343年,寺名或为灵隐寺。1329年以前真四真五在灵隐寺出家。1343年,真一真二真三三公,用一百五十定银两,从当地吴元辅名下购置寺之前后左右山、田、旱地,因有固定财产十八丘等等的无私奉献,寺中香火日渐鼎盛,寺之规模也日渐扩大,僧人增多。又因原宅基的住户姓吴,白寨至滚子寨及钟山一脉又名大吴岗,寺中老住持静川辞世极乐,后来遂沿用吴姓住基、大吴岗而更名大吴寺。
今大吴寺虽没有一户姓吴,但其南面通道有吴大屋,或许这吴大屋就是当初的吴元辅的一支后裔。
至于“大屋寺”一名或是某朝某代以讹传讹造成的。“大吾寺”“大悟寺”或为想象,皆找不出文字依据。
如上所述,是一年多来搜集整理的结果。有不完善的地方还请知情者多予赐教。
大吴寺传说诸篇中,又以大吴寺高僧给皇后搭线诊脉最为著名,凡大吴寺周边几十里及潜山杨氏后代,提起这个故事,尽人皆知,就像是他们亲眼所见。这个故事将安排近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