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好几年前,我还在上大二,一个朋友给我发了一条短信:“推荐《瓦尔登湖》,我想要的生活都在里面了!”这个朋友是我高中同学,一直以诗人和哲人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目标,小小年纪,便有种超凡脱俗、清心寡欲的气质。仅仅是抱着好奇的心态,想知道诗人理想中的生活是怎样的,于是我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但那时候的我多年轻啊,大概也是浮躁吧,小脑子里满满都是激进、奋斗、跃跃欲试和成功的欲望。哈哈,所以自然是看不进去的,翻了几页就觉得作者是不是有毛病啊,干嘛跑到一个湖边去隐居,这不是反现代化反社会吗?所以这本书在两天之后又被我送回了图书馆。
好几年过去了,那位推荐我看《瓦尔登湖》的朋友,早已娶妻生子,事业有成,估计现在他也应该不想去湖边隐居了吧。而我在书友的启发下再重拾此书,竟有了一番与当年完全不同的心境。这本书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都在描写作者在湖边生活的日常,看到的、听到的、所做的事,非常非常详细,也挺啰嗦的。但也许,因为每次读书都是在晚上,卧室的窗户是敞开的,外面漆黑一片,晚风徐徐的吹进来,伴着作者描写的瓦尔登湖的风景、声音、悠闲的生活,感觉整个世界都慢了下来。我仿佛自己也置身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里,听着梭罗絮絮叨叨的描述他的隐居生活。对了,我的住处其实距离月亮湾大道和火车西站非常近,每天晚上都能听到刺耳的鸣笛声,但看这本书的时候,还真觉得没那么吵了,也许是因为心里安静了,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想起前段时间看的一部电视剧,男主混迹商界,搅得翻天覆地,而他却说他的理想生活是在柏林的郊区买一栋房子,隔音好,没有邻居,可以在房子里把音响开到最大声,听《伏尔加河》。又想起之前去苏州逛园林,导游说,主人之所以把园子修的那么弯弯绕绕,就是为了不容易被外人打扰,享受清静。嗯,看来人可能真的是累了,烦了,不得志了,才更加懂得“清净”的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