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枫樵
教育新闻记者戚若予曾指出我们现在的教育“重学习,轻身心;重共性,轻个性;重优异,轻差异” 。
概括得不可不谓精妙。
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
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孩子,仿佛被融化之后倒进了规整的模具,超出部分的棱角被抹平,再整齐划一地出品。
01
老师、画家、科学家
谈到理想,清一色的“老师、画家、科学家”,谈到未来,异口同声的“好好学习,找个好工作”……
或许我们早就习惯甚至忽视了孩子们精神世界的单调和苍白,毕竟没有比考出好成绩更重要的事情了。
所以,很多高分学霸填志愿时不知道自己喜欢的方向;
所以,很多优等生因为一句批评而选择结束生命。
02
“好好学习“、”听话“
回到家,孩子听到的几句“高频短语“无非是:“好好学习“、“听话“。
相信正常的孩子都不会喜欢听到这些语重心长而乏味的说教。
哪个孩子的耳朵没有被“好好学习“这四个字磨出过老茧呢?
我也相信没有哪个老师和家长不喜欢“听话“的孩子。
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让他抄书就抄书,让他写作业就写作业,就像空调,调到26度,绝对不会显示27度,确实很省心。
这样的孩子却往往缺少创造力,不会质疑和反思,只会模仿和照搬。
胡适先生说:“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
只会“听话“,顶多能成为一台灵敏的机器。
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过一个有趣的现象:成绩一流的学生往往是不太“听话“的。
他们对学习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不会对老师的所有要求亦步亦趋,会按照自己学习的节奏和规划行事。
03
别人家的孩子
除了“好好学习”和“听话”,很多家长对孩子说的最多的就是“你看隔壁家某某某”。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榜样的力量,但我们却把本该成为孩子前进动力的榜样变成了让他们受到打击的源泉。
“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是家长会后绕不开的话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人各有所长,如果我们不鼓励孩子做更好的自己,却把他们的缺点和别家孩子的优点相比较,不仅伤害孩子的自尊,也是对孩子自身价值的否定。
有一个笑话说小明的爸爸一直唠叨着村里某某同学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考全校第一了。
小明却回答:“可是老爸,林肯像你这么大已经当上总统了。”
当我们恨铁不成钢的时候,是否也可以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做到努力和自律?能不能成为孩子生命中的引领者?
图片
04
学做自己
从前我在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时候做过一个调查: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
令我惊喜的是,虽然“教师”依然排在第一位,“画家“、”科学家“出现的频率也不低,但在“教师、科学家、画家”的框架之外,有了更多形形色色的答案:医生、工程师、警察、作家、歌手、明星、考上名校、奥运冠军、有一座神奇小屋的人、普通人、有钱人、up主……
有些孩子还给自己的回答作了简短的说明。
比如想做“普通人”的孩子,他说自己没有什么远大理想,就像做一点小生意,养活自己。
这是我见过的最平凡却真实的答案。
比如想“有一个神奇小屋”的孩子,她说这个屋子里会有一个独特的按摩椅,奶奶坐上去,腰椎就不会疼了……
这是我见过最能让人内心变得柔软的答案。
再比如,想做明星的孩子,她说虽然每次她说出自己的想法都会遭到周围人的嘲笑和鄙夷,但她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
这是我见过的最勇敢的答案。
和做明星相似却不相同的是,up主是当今互联网时代新兴的一个职业。
网络调查中,up主是零零后最想做的职业之一,新潮、酷炫又能养活自己。
这是我见过最有个性的答案。
孩子们的回答我都整理成册,班会课分享的时候还配上了一张插图,上面印着这样一句话:
不要忘记每一个年少时的梦想,他们在很多年之后都会让你光芒四射。
——《放牛班的春天》
这是一群刚刚入学的初一小朋友们鲜活的梦想,希望他们能够在十年之后,在经过考场严格的筛选、经历生活残酷的磨砺之后还能怀有初心,循着自己曾经渴望的道路前进。
许多人可能希望你以后能像某某某一样辉煌、伟岸,但是孩子,我只愿你能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