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是多年前陶喆一首演绎年轻女孩探索成长的励志歌曲。
《二十二》,是最近红遍朋友圈有着深刻历史内涵的纪录影片。
当周遭环境越来越糟,你是否咬牙选择了继续生存?还是一死了之,选择解脱?
多年前,陶喆所唱的那个女孩初入社会,发现世界没有原来想得那么美好,她选择停下来环视周围的风景,继续上路。
现在,从32位慰安妇缩减为22位的纪录片里,广西荔浦的韦绍兰阿婆说,“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
1 多年前的《二十二》
陶喆所唱的是二十二岁的豆蔻年华,歌中这样唱到:
还有十五分钟才午休/从早到晚没有想像中那么好过/她今年农历三月六号刚满二十二/刚甩开课本要离开家看看这世界/却发现许多烦恼要面对/一场恋爱二十二个月就结束/她想公车再不来就走一走路/她开始明白等待未必有结果/一个人也能走上梦的旅途/人生偶尔会走上一条陌路/像是没有指标的地图/别让他们说你该知足/只有你知道什么是你的幸福
很多初入职场的的新人会发现,这歌词很通俗,描述的却很真实。大家都在学生时代抱怨读书苦。可一旦进入职场,某个你并不喜欢的职位就可能让你捱得度日如年、坐如针毡或者跑得体力透支、昏天黑地。成人世界从来没有你当初想的那样美好或自由,一丁点儿也没有。
小月幼年得过一场病,通过手术才活下来。因为家离公司很近,被录取了,除了个头较娇小外看不出其他问题。公司虽然在发展期,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老板也没给她安排许多工作,只让她负责部分客户公众号的运营发布,及外场活动的签到。相对于大多同事庞杂的工作量,她的工作量算少。小月呢,也不会主动去找其他同事帮忙,闲时不是买外卖吃就是收发私人快递。故而有些同事对她暗地里颇有微词,甚至猜疑她上面有人。
我没理会那些没来由的猜忌。可能常结伴叫午餐外卖,小月跟我还算亲近。她会随口问我:“晓熹姐,你在忙什么呀?”也跟我吐槽过觉得工作无聊的话。因此我留心,跟她“汇报”下今日工作进度,偶尔也会给她点举手之劳的小“任务”,让她参与到公司的点滴工作中来。
公司要扩张业务发展搬到别区,老板跟小月说不用去那里上班了,太远。小月也乐得留下,她说,宠物在家要随时照看,就不跟我们去了。
我不知小月是故作乐观,还是真的没心没肺。不过小月离职一周,QQ上告诉我,她找到份新工作,进入一家和宠物密切相关的公司。我能读出她眼中的喜悦和兴奋。工作多年,我已很了解,工作起初带来的新鲜感很快会被磨灭。即使你以为找到的是喜欢的工作,也会慢慢发现其中的枯燥、荒芜甚至绝望。我没直接把这些想法告诉小月,我想,还是要给她点希望。也许她一直走在不被人看好的路途,总结教训再出发,但愿她会坚定走下去。
重温陶喆的《二十二》,这是他早期的歌中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这首歌也温暖过二十来岁的我,让我觉得,即使整座城都遍布麻木游魂,陷入冷漠,我也决不弃我内心渴望。
2 今年的《二十二》
其实《二十二》热映前,有《三十二》珠玉在前。略微听过,我本就猜想两部纪录片应属同题材。我还猜测由于被拍摄老人人数锐减,所以片名由《三十二》至《二十二》。上网查阅,果然,作品也确是出自同一位导演——郭柯。
《三十二》上映介绍这么说:
“慰安妇”这三个字,曾经在多少中国人心里被披上“中国耻辱”的外衣。曾几何时,又是多么敏感的一个词。多少人想揭,却不敢活生生揭开;多少人想拍,又怕打扰到她们的生活。这是一段疼痛的历史,每个中国人心知肚明。
而《二十二》则是中国首部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纪录片”。短短两年,幸存者中有10位老人相继辞世。从《三十二》到《二十二》里,却同样撷取了广西荔浦的韦绍兰阿婆所说“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
老人的话令我觉得原始质朴的同时感动到潸然泪下。是的,有种力量即使看上去平凡无奇,却深蕴其中,这就是这些阿婆们留给我们的智慧。
她们的命运何其凄惨,不只是她们经历过地狱般的几个月,有的还不止一次。同样为人,她们除了面对这些非人劫难,接下来面对的是更残酷的考验——眼光炼狱和心魔。
莫说在同情和屈辱的眼光中度过漫长几十年,即使只面对自己的心魔也举步维艰,令人望而却步。平时惯用同理心的我,实在难以想象,是哪一种力量,让她们没有在这些考验中倒下,屹立到今天,心境还能如此温柔平和?
很多人都说,如果换成我,我一定恨死这群日本人,我一定恨死这世界。怨恨情绪总会消褪,就怕成心死。是,哀莫大于心死,即使你活着,那也是已死的状态。可是这群老人就这样活生生存在着,对着镜头双手比V。尽管越来越少,可至少有纪录片,证明她们曾来过。
她们深沉热爱这世界。无论在怎样水深火热的炼狱里煎熬,愣活到了耄耋之龄。这需要多大智慧,多久修行,才能走到这?
越是艰难困苦的环境,越是要野蛮生长,这才能成就完整的你。或许这就是杂草在哪儿都能生根茁长的原因。这么简单,我们却常常忘了记取。
3 两个《二十二》带来的思考
有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想要灵魂伴侣,为什么要结婚。也有很多人在思考,为什么越来越多女性选择不结婚。其实不然,我觉得这个说法有失偏颇。我倒认为,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结婚。
当然,每个人是否选择结婚,个中原因很多,不一而足。
从心理成长角度来看,有向内看的。首先这些人拥有更独立自主的内在灵魂,他们明白自己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存在。由此,她们找到了关注他人之外充实自己生命的内容和意义,然后用诸如学习充电、健身等各种方式填满自己的生活。那么他们是清醒地选择了不结婚,他们内心是明晰的、有条理、乐观的。
当然有向外看的,还不少。他们是一直关注外在世界的人群。他们发现周围异性都没同频的,从没找到过合适的灵魂伴侣。这种人处于观望状态,如一旦发现有谈得来的,他们也会选择结婚。还有人会觉得结婚只是一种形式,同居也可到达。若始终会分手,干嘛要结了再离那么麻烦?这群人对自己不自信,不确定是否有人会来爱自己。明明渴求爱情却又不正视自己内心恐惧。他们因害怕担忧而选择不结婚,他们的内心是迷茫的、混乱无序、悲观的。
笔者无非是想说,为什么阿婆们在泥泞曲折的田埂路上走了这么久都没有放弃,而那些悲观的人却因一些职场挫折或生活琐事就放弃了所有活力和希望?就笔者而言,我目前慢慢走入内观世界,时时觉察自己,渐渐发现整个世界明亮又透彻。虽不时会有风雨霜雪,也可视作不一样的风景和经历。
我不抗拒婚姻的美好,也接受婚姻中的磨合与瑕疵。我觉得是不是选择结婚没有关系,关键是你内心认定的,是快乐还是悲伤的结局。婚姻不是选择,成长才是。
因此提起《二十二》,我总感觉像交错活在不同的时空。无论是哪个《二十二》,都让我看到人的价值在于自身。从两个《二十二》分别回顾,都教会我要更坚定自我地走下去。愈是逆境,愈是无人之境,愈要听从内心召唤,坚定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