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周天子有多难?姬阆用20年告诉你答案

一、天潢贵胄的末世困局

公元前676年,洛邑王宫之中,周釐王咽下最后一口气之际,新君姬阆正跪于青铜镜前,戴上那顶象征王权的冠冕。

这位生于宫闱深处的贵族子弟,必定会成为,周王室走向衰败的典型代表。

他所继承的,不光有那象征至高权力的九鼎王座,还有一个漏洞颇多、难以收拾的局面——洛邑的城墙,斑驳且残破;诸侯进贡来的车马,一年比一年更为简陋寒酸;

这位新君的经历,那可真是标准的天子典范:身为嫡长子,十岁就举办了冠礼,二十岁完成了大婚,三十岁在守丧结束后登上了皇位。

可是等史官准备给他拟定谥号的时候,却发觉,“惠”字原本所包含的“性格温和、关爱百姓”的意思竟然和他的执政表现形成了极为尖锐的反差。

他就好像是,一个穿着祖辈传下来的龙袍的木偶,一举一动里,都透露出末代君主那种,失去平衡且变了样的模样。

二、夺产开光的继位闹剧

姬阆的登基大典尚未结束,洛邑街头便流传起了“三日夺五产”的民谣。

这位新君以实际行动表明,当贪婪遭遇权力之时,能激发出何等巨大的破坏力。

他就像发现新玩具的孩子一般,接连霸占,那边伯的豪宅,这石速的花园,那詹父的良田,甚至连膳夫石癸的俸禄都敢克扣。

这些土地房产,并非是闲置且无用的国有资产,它们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就如同那沉重的枷锁一般,压在了王室大夫的头上,成为了他们,赖以维持生计的基础。

在这场抢财产的事儿里,最离谱的一件事,就是在虎牢关外发生的“牡丹那事儿”。

听说姬阆知道边伯偷偷藏着洛阳那种名贵的魏紫牡丹后,马上就派士兵,连夜去干这事,把整个花圃,连着根带土都给挖起来搬走了。

可是突然下的大雨,毫不留情地把田埂给冲垮了,本来特别珍贵的花苗,也让雨水给泡成一堆烂泥了。

这出闹剧,就好像是周王室的一个真实反映——一边老是喜欢显摆那些表面上的排场;另一边老是在处理内部的事儿上不得力,最后只能落得个双方都受损、谁也没获得好处的下场。


三、拆东墙补西墙的生存游戏

当王子颓的叛旗在温地升起之时,姬阆的应对,可堪称教科书级的“拆东墙补西墙”。

他先逃至温县,(而后发现苏氏早已跟叛军相互勾结了,接着便又匆匆忙忙奔往郑国。

在郑国的栎邑,这两年的流亡期间,这位天子做了一件,令人震惊之事——把王畿的土地当作谢礼。

虎牢关东那肥沃的田亩,给了郑国,酒泉的盐池,赏赐给了虢国,仿佛这些并非周王室最后的造血器官。

郑虢联军杀回洛邑之,姬阆竟然,在宫墙上挂起了“勤王有赏”这样的锦旗。

先前那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豪言壮语,此刻就好似,变成了一张任由诸侯去分割利益的价目表。

这场平叛宛如,一部黑色幽默的戏剧,天子凭借着,仅存的那么一点点尊严,以换取生存的机会;而诸侯则高高地举起手中的地契,大声呼喊着“万岁”。

四、霸主阴影下的君王养成

齐桓公于葵丘会盟之际的风光,使得姬阆宛如一个颇为尴尬的配角。当宰孔手捧祭肉,一路且行且翻越山岭之时,此位使者内心明晰,这乃是周王室最后的体面之举。

赐胙仪式上,齐桓公故意拖长的“谢主隆恩”,以及刻意省略的跪拜礼,就如同一把锋利的青铜 (bi )首一般,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那层遮羞布捅得千疮百孔。

姬阆的反制手段更为荒诞:这边的脚跟,尚未站稳,那边便派遣密使,去游说郑、晋、楚这三个国家。这些诸侯,收着礼物,嘴上连连应承,转身却将密信,当作笑话讲给谋士听。

在这场政(zhi)捉迷藏之中,天子成为了最大的笑话——既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制约霸主,又无法放下身段,去合作硬生生地将战略博弈,演变成了过家家。

五、病榻上的权力游戏

前652年的冬天,格外、格外寒冷,

姬阆在椒房殿的病榻之上,不停地辗转反侧着。

御医开具的汤药,苦得令人直皱眉,这苦哇怎能比得上心头翻涌着的苦涩?——他宠爱的王子带,正携着楚国使臣的礼物,在府邸中宴饮;而长子郑,躲藏在齐国使馆,紧紧地把大门紧闭着

这场继承人之争,就似一场荒诞剧:天子于弥留之际,两个储君候选人,在外国使馆内,隔空彼此怒骂,而洛邑的街头,满是诸侯特使的车马。

据说他在临终前紧紧地,攥着玉圭,“砰”地一声也不肯放手。那玉圭之上,还留存着,当年平叛之际,郑君所送的裂痕。这个细节,简直就如同,周王室的一个隐喻:死死地守护着那残缺的尊严,不过却全然未觉,真正的根基早已被蛀蚀得,空空如也。


六、权力真空里的继承闹剧

姬郑两只手,微微有些哆嗦,接下来接过那玉玺。

洛邑城头上的云层,看上去很压抑沉沉的散发出一种,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气息。

这位刚当上君王的人,只能先派遣自己的心腹,去到齐国的使馆,把先王留下的诏书的副本取回来——那原本的诏书早就被齐桓公拿去参与会盟了,当作展现自己立场的东西,被用完了,一点都不剩了。

王子带于守丧之际,设宴且饮酒,此事迅速成为诸侯们闲聊之时的话题,亦成为众人的笑料。

这场王位争夺战,更像是一个,政(zhi)上的投标过程,谁提出的条件,更有吸引力,谁就能最终,赢得这场较量的胜利。

更讽刺的是,在周襄王的登基大典上,郑国的特使带来的贺礼,竟然是虎牢关的地图。新君强忍怒火,接过这份“厚礼”之时终于明白,父亲用二十年的时间,教会了他最重要的一课:当王室成了空壳,连丧事都能够被诸侯当作生意来做。

七、末世君王的三重困境

姬阆的画像,在史册之上,模糊不清。不过他的困境,却清晰可见。身为天子,他既无法守住,王室的根基,又难以融入,时代的洪流,更无力与崛起的诸侯相抗衡。他的夺产政策,并非昏招,而是如同困兽犹斗——当王室财政,连祭祀所需的牛羊都难以供养之时,又怎能责怪他紧盯,大夫们的园圃呢?

这个君王,像被架在了历史的三岔口:往前呢是承认霸主的、较为务实的路线;往后呢是守着礼乐的旧梦,走那虚君之路;原地踏步呢,又会被内部的贵族给撕碎。

他的每个决策,就如同在那流沙之上奔跑一般,跑的时候速度越快,这样陷入其中也就越深。

所谓“惠王”的谥号或许正是史家最大的反讽——当慈柔成了无能的遮掩之物,这个末世君王的悲剧,就注定成为历史的注脚。


八、权力幻觉的破灭时刻

站在现代回头看,姬阆仅仅是,历史齿轮之上的木屑。他试着以,西周的老旧方式,去应对春秋的崭新问题,仿若拿着,青铜剑去对抗,铁甲军一般。

当诸侯们于,会盟坛上饮酒作乐之时,洛邑的王宫之中,仍在思索到底该不该给齐桓公行,稽首之礼;当齐楚在,召陵部署十万兵马之际,王室的君臣,还在为虎牢关的归属而讨价还价。

这位君王最大的悲剧,在于他清楚地看见了,权力幻象的破灭。

那铭刻在青铜器之上的“万寿无疆”,终究敌不过由铸铁农具所翻起的新土;那书写在竹简之上的“周礼三百”,最终变成了诸侯宴饮之时的笑谈。

他的统治呢,就跟一面破了的铜镜似的,能把周朝制度瓦解那个阶段的各种景象给映照出来。这不是一下子就全垮掉了,而是慢慢慢慢在衰退;也不是闹得轰轰烈烈地就结束了,而是一直在尽力维持着,持续着。

当郑国的戍边卒子,在虎牢关城墙刻下新地名之时,没人注意到,王宫角落某块卜甲之上的裂纹。这两个细微的裂变,其一宣告着诸侯时代的到来;其二预示着王权神话的终结。

而姬阆的故事,仅仅是这个大裂变时代的微缩景观——当旧秩序的最后守护者,皆开始出卖祖宗基业之时,再华丽的礼乐篇章,亦遮不住满地碎片。

【相关权威参考来源和文献:《史记·周本纪》 《左传》 《春秋》 《竹书纪年》 《清华简·系年》 6《国语》 《公羊传》 《通志·周纪》《太平御览》 《 di 王世纪》】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