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来自于NLP导师应童老师的一堂微课。“发问的力量”,提一些问题就能使人产生动力,这太神奇了。作为老师的我们,在课堂上经常提问,每天都提好多问题,怎么没有这种效果呢?从教13年,我越来越觉得,很多时候自己在做无用功,教育的无力感让我心生疲惫。
微课上,老师用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举例,就是面对孩子考试失利,作为家长,你会如何发问?大多数人都会把焦点关注在红通通的分数上吧!也许一开口就问:“怎么才考了这么几分?”或者说“为什么某某某考了98,你才78?”这些问题一问,估计孩子从语气中已经早已感受到你的抱怨和指责,首先就为沟通创造了一个不和谐的氛围。此刻,孩子的内在能量就会被拉低,觉得自己很差劲,自然趋向无能无助状态,就给寻找问题的答案带入了一条死胡同。就算孩子给到回应,你认为你能从孩子那里听到什么呢?无非是一些诸如“考试粗心/题目太难/没好好复习”之类的借口吧!与他下一次考试而言,这样的回答能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帮助呢?所以说,像这样的提问方式,被称之为无效提问。
要使我们的提问更有效,我们就得改变固有的模式。从问题框架跳到效果框架。仍旧是考试失利的问题。我们如果首先能关注到孩子的情绪,能用积极肯定的话语回应到这次事件。也就是说,在发问的过程中,让孩子正面的能量流动起来,去激发他的内心渴求,调动他的所有资源,从而激发潜能,达到孩子所想要的效果。因此,我们在和孩子沟通考试问题时,可以先这么说:“宝贝,我知道在这次考试中,你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了。”(先肯定他的付出)“但成绩并没有达到你所理想的,是吗?”(引出效果框架)“如果下一次考试,你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成绩呢?”(把问题指向未来)孩子可能会说想考第一之类的答案。“如果考了第一,你想象一下,你会看到哪些画面呢?你听到了什么?你内心觉得怎么样?”(通过美好的画面刺激孩子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孩子对成功的渴求)“那为了考第一名,哪些是你已经具备的条件呢?你还可以做一些什么努力呢?”(引导孩子调动资源和方法)“我相信在接下去的日子里,你已经为自己定好学习目标,也知道了获得成功的方法。咱们先来制定一个可行的计划吧!”此时,孩子感受到的家长全然的信任和满满的鼓励,学习的激情自然而然就被点燃了。
很多时候,我会听到老师或者家长的抱怨:孩子不听话,好多事情跟孩子说了很多遍,孩子还是屡教不改。现在的熊孩子越来越多,班级越来越难管。其实,我想说的是,也许不是孩子难管,而是我们的沟通用错了方法,我们的发问缺乏技巧。我们总是停留在眼睛看到的问题的表象上,就表象而发问,你总是关注孩子的缺点,揪着不放,其实就是在强化孩子的负面情绪,否定自我。比如说,你经常说孩子脾气大,甚至他一发脾气就打骂。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我本来就脾气大,反正也改不了了,脾气不大就不是我了么!(破罐子破摔型)或者觉得我脾气大,我交不到朋友,我什么都做不好。(自我否定型)所以,千万别给孩子贴标签,尤其是负面标签(不爱收拾/成绩不好/能力不强/胆子小……)。如果实在忍不住,也请你贴正面标签,让孩子多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发现自己的潜在能力,才能调动他的积极性。既然看待问题不能停留在表象,那该怎么做呢?很简单,透过现象看本质呗!老师和家长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去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去探索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去调动他内在的正面情绪,让爱的能量流动起来。也许,是教育的手段太简单粗暴了,所有的孩子的问题都一刀切,导致我们的孩子就好像流水线上的产品,用同一个模子压制而成。其实,做老师也好,家长也罢。要有一颗坦然的心。如果他是一棵参天大树,那就让他苍翠挺拔吧;如果他是一棵歪脖子树,那就让他蜿蜒曲折吧;如果他是一朵娇艳鲜花,那就让他竞相开放吧;如果他是一株柔弱小草,那就让他肆意生长吧!孩子有他自己的路要走,我们何必强迫他走你的那条呢?爱他,如他所示,而非如你所愿。去激发孩子所展示的天赋才华,而不是让孩子去实现你的愿望,替你圆梦!
附上应老师发问技巧:
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家长不断修炼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