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读书苦于没有时间,我们的时间每天都在被各种琐事挤占。从早忙到晚,夜已深,读书又推到了明天。看着身边人读过的书越来越多,而自己的书还在书架上接土,不禁感叹,想读书怎么这么难呢?
在《快速阅读术》这本书里,作者作为一个每年能读700本书的书评人,告诉我们,想读书,却难以实现,并不是缺少阅读时间,而是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就是没有将读书融入自己的生活规律。
作者说,在日本,很多中小学校都开展了“晨读10分钟”的活动。孩子们每天早上只花10分钟集中阅读任何喜欢的书,不以写读后感为目的。
这是养成阅读习惯的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在学校主导的强制性活动中,规定了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做同一件固定的事。
由于孩子们可以自由挑选自己喜欢的书,这件事就很有乐趣。10分钟很短,这样孩子们会意犹未尽,产生了明天还想读书的意愿。一个良好的习惯,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被琐事羁绊,这让我们很多时候都不能把时间投入到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中去。忙碌了一天,回忆起来都想不起忙了些什么。
史蒂芬·柯维提出过一个四象限法则,可以帮我们解决这种杂乱无章的生活状态。
他按照“重要性”与“紧急性”两个维度,将日常事物分为四类,重要但不紧急,重要且紧急,既不重要也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
我们很多人,其实脑子里知道哪些是重要的事情,但就是无法执行。特别是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比如,看书、学习、自我提升等。
忙碌让我们没有时间落实这些关键的事情,我们的时间总是被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挤占,甚至被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挤占。
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就是让我们的生活规范化,留出专门的时间,专门的空间,规律地去做重要的事情。
日本中小学的“晨读10分钟”活动,就是在专门的时间,专门的空间里,做了对孩子非常重要的事,长期坚持,积少成多,复利效果也会随即产生。
面对重要的事情,这样的规范化,可以给我们的生活构建框架和秩序,远离被事情牵着鼻子走的疲惫和无序。
一个自律的人,并不是天生就有超乎常人的毅力,而是懂得规划和安排自己的生活,在有秩序的生活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提升。
一旦习惯了在固定的时间做某件事,不管之前在做什么,到了特定时间点,自然而然就会被习惯拉入轨道,毫不费力。
即使真的偶尔放纵失控,被新鲜事儿吸引,也仅仅是短时间的,之后会被习惯拉入正轨。
培养习惯、建立新秩序,意味着改变,意味着走出舒适区,需要意志力。
现代社会,充满各种诱惑,如果没有秩序和规范的生活,我们就要时刻做决定、作取舍,这些都会消耗我们的意志力,而一旦意志力耗尽,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下一刻要做什么、会放纵多久。
规范要一个个建立,习惯要一个个养成。不仅是读书,任何习惯的养成,最重要的都是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空间,固定做一件事。
比如,苦于没时间读书的人,每天早上早起一段时间用来读书,苦于没时间锻炼身体的人,每天晚上给自己留出一段时间去锻炼跑步。
这样的规范化行为,打造出了合理的生活框架,我们就能在固定的时间段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做真正提升自己的事情。
固定一个时间和地点,做固定的事,你就能养成一个习惯,哪怕是10分钟,长期积累,都会改变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