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韩涵微语主编的《文字之光》专题,于去年元旦在简书正式注册,现拥有成员250多名,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简书中热爱创作的各路精英。
今年的第一期创作主题是《遇见》,由于本人加入转晚,再缘于没有及时关注,所以,我与第一次活动失之交臂。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文字之光”第二期《陪伴》主题创作活动,并提交了拙作《绿色的陪伴》,以示支持。
此次征稿大约半个月,到4月12日为止。
这次活动,得到了团队成员的广泛拥护和支持,很多人踊跃投稿。稿结束后,按照自愿的原则参加点评报名,本次总共有50人报名,按照10个人一组,共分为五个小组,然后,由组长分别主持,对遴选出的优秀作品,每天拿出三到四篇进行点评。
点评由组织者框定模式,每天提前向点评人员抛出被评作品,有的预先做好准备,有的临场发挥,大家热情非常高涨。
点评时间是从每天晚上7:50准时打卡,在8:00正式鸣枪开锣,时间一到,一篇篇评论像打开闸门的积水,奔涌而出,势不可挡,让人热血沸腾。
每篇作品点评时限仅有三十分。
点评互动的程序是:首先由主持人有请作者发表自荐语,然后,参加点评的人员纷纷亮出自己的绝活,最后由作者发表感言,每天的互动紧张而热列,真诚而和谐。
每晚的互动结束后,由组长从众多点中择优选出最佳点评三篇,对外公开展示。
开展这次活动的意义在于:让“文字之光”团队在简书中闪烁着文学的光辉,使创咋不仅仅是各自为战,重要的是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努力把“文字之光”办成一个响当当的社区品牌,在提升作品质量的同时,更多的汲取文学方面的营养,在创作中成长,在创作中寻找快乐。
下面,是我昨天晚上的点评作品,献丑了。
【点评作者】31辽东沈氏布衣
【文章标题】21陪伴Ⅰ一生的陪伴
https://www.jianshu.com/p/684a71015ecc
【文章特色】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以细腻的手法,浓墨的笔触,详实地记述了作者清明回家祭祀的所见、所思、所想。用回家的路上,回到家里,以及返回时的景物描写,衬托出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母亲的牵挂。
文章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展现了母子情深。作者以清明期间回家祭祀为契机,劝说老母到上海儿子家居住,以尽作者孝道,虽未成行,但也反映出了作者对母亲的牵挂和深厚的感恩之情。
2、景物描写细致入微,真实自然。主要在体现在对回家途中的描写,和返回时的心情等处。其比喻精妙,足见作者具有厚实的文学功底。
3、语言朴实而精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一开头,就使用“做清明”这样的动宾词组,我这个东北人还是第一次碰见。
【优化建议】
总观作品,在时间和地理方位两方面较为模糊,仍有改善空间。下面仅就作品中的个别字句、标点使用和结构等方面,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参考。
1、”回家做清明的那几天,天气不怎么好。……”
~是否可改为“今年清明回家那几天,天气阴冷潮湿。”
2、”公路两边,油菜花快满净了。”
~“满”字应改为“落”字。
3、”……麦穗甩掉了包裹着的叶片,……”
~此句是否可以改为“麦穗从包裹着的叶片中钻出,……”。
4、”甚至在我三十岁不到的时候,远走他乡至今。”
~此句可以删除。
5、本文四、五、六、七这四个自然段,可以合并。这四个自然段都是描写路边的应景,由于过多,很容易冲淡文章的主题,应精减。
6、”新年里我在铜陵住了半个多月,想到江北去却一直末能成行。过完元宵节决定回上海前我下决心过江碰碰运气,上江堤的时候还是被值班的警察拦了下来,无论怎么说也没效果。”
~此段交待的时间与地理方位较为模糊,可能作者清楚,读者很难读懂,有改善的余地。
7、”那天下午门前的杏花娘来聊天。”
~”那天下午,门前的…。”
8、”杏花娘也八十了。还有志学娘,九十五了,去年被她大女儿接到家里住了半年,孙子去看她,她死活不愿意住那儿,央求孙子带她回来了。”
~此段可以考虑删除,因为对本文没有任何帮助。
9、”…有忧伤有无奈也有不舍和眷念。”
~“有忧伤,有无奈,也有……。”
10、”……带点炝豆角,绿豆,还有莴笋韭菜,鸡蛋回去。”
~”……带点炝豆角,绿豆,莴笋,韭菜,还有鸡蛋回去。”
11、”我确实想不出什么话去说服她,惟有点头。”
~“我确实想不出有什么好办法说服母亲,让她点头。”
12、”……路边的油菜禾倾斜到路面,尽管开得很慢,它们仍旧抚摸着车身,’沙沙’地响。”
~”……路边的油菜倾斜到路面,尽管开得很慢,它们仍旧磨擦着车身,’沙沙’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