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园小记》是我上学时学过的,大概是初中学的吧。全文只记住一句话: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虽然没记住别的内容,但我知道这篇文章很好。当年学这篇文章时,读得饥肠辘辘,很想去作者的菜地里偷一把菜炒炒吃了。
此文是作家吴伯箫写的。这次推荐给了写作群群友们阅读。
文章好在哪里呢?说说我喜欢的理由,也算是笔记吧。
第一,作者真的是用心种菜了。
这年头,很多自媒体作者所谓的“写作”并不是亲身体验式写作,甚至连书和电影都不看,直接把别人的稿子洗一洗,就变成自己的了。还有人开一个号,用爬虫去抓取别人的文章(我的文章被抓过很多次)发他们自己号上,坐等赚流量钱。
吴伯箫亲自种菜,写出来的文章就有一种菜地的气息。
看看他对菜园的观察:
果园也是花园。那园里花的种类不少。木本的有蔷薇,木槿,丁香,草本的有凤仙,石竹,夜来香,江西腊,步步高……草花不名贵,但是长得繁茂泼辣。甬路的两边,菜地的周围,园里的角角落落,到处都是。草花里边长得最繁茂最泼辣的是波斯菊,密密丛丛地长满了向阳的山坡。这种花开得稠,有绛紫的,有银白的,一层一层,散发着浓郁的异香;也开得时间长,能装点整个秋天。
这一看就是进行了“现场观察”,否则编不出来。
还有这一段:
最难得的是,菜地西北的石崖底下有一个石窠,挖出石窠里的乱石沉泥,石缝里就涔涔地流出泉水。石窠不大,但是积一窠水恰好可以浇完那块菜地。积水用完,一顿饭的工夫又可以蓄满。水满的时间,一清到底,不溢不流,很有点像童话里的宝瓶,水用了还有,用了还有,不用就总是满着。泉水清洌,不浇菜也可以浇果树,或者用来洗头,洗衣服。
看到这段,我想起老家半山上的泉眼。那个泉眼,和吴伯箫描述得差不多。对放羊人来说,泉眼可以解渴,可以洗脸,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真的是一眼“宝泉”。
第二,作者体验到了种菜的乐趣。
种菜是为了果腹,但也有感官上的愉悦。他种出了乐趣。
比如这段:
暮春,中午,踩着畦垅间苗或者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用手背擦擦额头的汗,看看苗间得稀稠,中耕得深浅,草锄得是不是干净,那时候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
这样的嗅觉描写,你坐在家里是写不出来的,也不要编。去田间地头走一走,你会闻到泥土的气味、蔬菜的气味。
还有视觉描写,也让人身临其境:
特别是夏末秋初,你看吧:青的萝卜,紫的茄子,红的辣椒,又红又黄的西红柿,真是五彩斑斓,耀眼争光。
第三,结尾很好,给人一种希望无限的感觉。
那年蔬菜丰收。韭菜割了三茬,最后吃了苔下韭(跟莲下藕一样,那是以老来嫩有名的),掐了韭花。春白菜以后种了秋白菜,细水萝卜以后种了白萝卜。园里连江西腊、波斯菊都要开败的时候,我们还收了最后一批西红柿。天凉了,西红柿吃起来甘脆爽口,有些秋梨的味道。我们还把通红通红的辣椒穿成串晒干了,挂在窑洞的窗户旁边,一直挂到过新年。
虽然都是普通的蔬菜,但这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有种“吃不尽”的感觉。
吴伯箫这篇文章写于1961年4月9日,正是困难时期。他种了菜,收获了菜,还创作出一篇“精神食粮”,这是自己给予自己的希望。
《菜园小记》,适合大声朗读,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