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我们许多教师认为学生读过的东西或者教师讲述的东西背得烂熟,回答的很流畅——这就是一种获取的知识,然而这种方法未必能促进学生智力才能的发展,教师应当努力达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发展。这就是说学生在课堂接受的知识是否运用,在运用的过程又得到新的知识,只有这样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是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只有在知识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样的规律性: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学习就越容易。”遗憾的是在实践中常常适得其反,每向前一年,学生就感到学习越来越困难。
我们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呢?
一、教师备课找出交接点,让学生获取知识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学生容易在那里出现疑问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在这一点苏霍姆林斯基举了自己给学生讲“光合作用”一课的教学与反思。
我们教师如果在课前找好那些交接点,学生产生疑问而积极的思维去获取新知识,那我们就成功了。
例如:在教学《奇异的植物世界》,备课时,我们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这样的问题:“奇异的植物世界,奇异在什么地方?文中一共介绍了几种奇异的植物?”这个交接点就是“奇异在什么地方?几种奇异的植物?”这样一提问,学生就会想,真的,我们去书上找一找,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获取了知识。
还有我们在这一课拓展延伸时,经常会把一些奇异的植物一股脑儿地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读我们教师收集的资料,本人觉得只给学生提供植物的名字和图片就可以了,学生要想知道这些植物的奇异之处,就得去查阅资料,教师并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日记,从而让学生获取新的知识,活的知识。
又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教师应有根据课文题目这个交接点提问:“鱼总是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呢?”这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进入主动的学习状态。这样设置疑问、悬念,既创设了问题情境,又为学生的思维导航,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跃跃欲试的兴奋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热情就高涨起来了。
如果我们教师能恰到好处地设置交接点,就能迅速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二、通过质疑,让学生获取知识
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小学生生性好动,求知欲强,在自由探究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这样疑问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识结构的建立,而且有新意的疑问是学生积级探索的内部动力,是学生信知水平的体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教师应鼓励、诱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是寻找获取知识切入点的方法之一。如《奇异的琥珀》中,学生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是漫长的,为什么又一转眼就过去了呢?围绕这个问题,教师可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
再如:教学寓言故事《滥竽充数》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是不是都是南郭先生的错呢?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明白:如果齐宣王深入实际,了解实情;如果其他人出于善意,给予指出……南郭先生就不会落到如此下场。所以,还可以引导学生从逆向的角度来质疑文本,提高其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在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定势点,反向思考,拓展空间,引发创造,以便提升获取知识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读课文从课题质疑,学生指出:“明明整篇课文都是叙述诸葛亮是如何从曹操那里骗箭的,课题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顿时,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纷纷举手发言。“我觉得是‘借’,因为后来在火烧赤壁时,周与诸葛亮把箭还给了曹操。”“从书上写的‘谢谢曹的箭!’也可以看出是‘借’,借是要求对方情愿给你的,才叫‘借’。”“我认为作者用‘借箭’的目的是为了赞扬诸葛亮的才干,说诸葛亮能神机妙算。”……这不能不说是创造性思维所带来的奇迹。由此可见,课堂上让学生质疑问难多争辩,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了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因素,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三、重视激励评价,让学生获取知识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文本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注重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是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水平进行评价,“读得有感情,把作者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你都走到作者心里去了”……等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如果我们教师采用鼓励、引导、点拨,那么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信心。如果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那么学生就不会畏惧发言。
另外,我们教师应特别注意鼓励学困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的质量上不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愿望与信心,从而获取知识。
四、教师在讲课时,要有所保留,养成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习惯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研读教材与了解学生现有的实际知识相结合,那些东西必须讲的,
比如:数学里的公式、定理,不仅要讲,还要让学生识记,从而达到灵活运用。数学里的一些问题的算法,有多种计算方法都能得出最终的结果,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探索发现,我们教师就没有必要去讲,这些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思维埋下的一段“引火线”,让学生获取了活的知识。
如在教学《捞铁牛》这篇课文时,教师释题后向学生感叹:“有人把沉在河底的铁牛捞上来,真了不起啊!”这时,学生便开始想象:他是谁?他用什么方法捞铁牛呢?接着学生开始发言:“一定是一个大力士把铁牛捞上来的”、“他一定很聪明,用的是巧力”…….五分钟后,教师让学生自己去打开书,说:“同学们说都说得有一定的道理,但书上是不是这样讲的呢?大家一起学习课文知道了”。这样 学生通过“水的浮力”与“大力士”、“人的浮巧力”对比认识深化过程,从而懂得了古代人用水浮力捞铁牛的科学的,激发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
总之, 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 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是很多的,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
内容摘要:让学生如何获取知识获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应从改变自己开始,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旨在通过备课、质疑问难、激励评价、授课时,应有保留相关策略,促进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