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家里最早用大水缸存粮食,后来条件好了之后,盖起了新房,为了很好的储存粮食,爸爸专门在二楼东厢房和中堂处,修了四个方形水泥池子,里边铺上塑料布防潮,上边是重重的水泥盖板用来防鼠。
每年夏粮收获,交完公粮以后,剩下的小麦都会被再暴晒一次,然后一袋子一袋子扛上楼,装进准备好的粮仓。
每次完成这项工作,佝偻着身躯的爷爷都会抬起头,从肩膀上取下那条白毛巾,擦一把满是皱纹的脸。看着满仓的粮食,他黝黑的脸庞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因为他知道这一家老小,起码两三年都不会饿肚子了。
他们那一代,经历过战争、蝗灾、文化大革命,所以对于吃不饱饭有着深入骨髓的体会,节俭和储存已经是不自的习惯,这种习惯也深深的影响了他漫长的一生。
如果不是今年受俄乌战争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出现了饥荒现象,我依然无法体会“为啥老人喜欢存粮”。原来,“现金”在灾难面前真的变得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