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尊重
孩子总是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了,大人却责怪他们不懂得“三思而后行”;
孩子总是会说出一些出其不意,异想天开的话,大人却认为他们是不是“傻瓜”,或者就是故意和人作对?
孩子总是会想去尝试任何事,大人却总是在分析利弊,试图打消他们的“疯狂”想法?
为什么大人和孩子总是没法在一个频道上沟通?为什么大人总想改变孩子,让孩子按着他的计划路径去走?难道大人是想让孩子最终变成另一个自己吗?事实往往就是如此。
随着一个人慢慢长大,他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会逐渐忘记小时候的他是怎么想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和周围的社会、各种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大人们慢慢的失去了很多自身的东西,变得越来越适应社会的各种规则。当大人们为人父母后,看着咿呀学语的孩子,早已忘记了自己小时候的心理特质,只想一味的改造孩子,让他们尽快的“成人化”“社会化”,这样无法顺应他们的成长节奏,“拔苗助长”式的成长过程日后势必会带来很多恶果,如匮乏来自父母的爱,匮乏玩耍的时间,无法接纳自己,抱怨别人等等。
其实,看到一个孩子过早的学会彬彬有礼,做事有条理,讲着成人般的语言等等一切成人世界所谓的“好习惯”,我感到的是疑虑和惶恐。疑虑的是他学会这些究竟是他的本意还是外界的灌输?惶恐的是儿童的心理过早成人化,他要在哪里安放他的童心?
02 接纳
大人被社会规范一再“制约”,面对各种规矩,天经地义的认为,只有一种理解的可能性,一件事只有一种可以被接受的样子;但是对小孩子来说,所有的规范他都不懂,所以他仍保有一切我们无法想象的理解方式,有些可能非常“离经叛道”,有些可能有点“疯言疯语”,但是这些都是他真实的想法。大人此时应该首先持有的态度是尊重,尊重,再尊重,并接受他们的一切,然后再顺势讲解并引导他明白前因后果,而不是一上来就是责骂,怪他不懂事,怪他傻,给他贴任何的标签,都是在证明大人的无知与无能。因为孩子是真正活在当下的动物,是大人不懂他,是大人不知道如何正确引导他,是大人成为自己情绪的奴隶,一味的只会凭借大人的那点“权威”来压制孩子,迫使孩子接受社会规范,让孩子成为一个“乖乖儿”,难道这就是大人们的目标吗?
孩子的“犯错”只是说明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大人们的理解有所不同,大人们不能由此就断定他们是如何如何。大人能做的就是尊重,接受,然后再引导。只有接受他们本来的样子,允许他们犯错,孩子才会和大人打开心扉,更放心地在和大人互动的过程中学得更宽广的知识;如果完全不给他犯错的空间,反而会让他或者过度紧张而无所适从,甚至焦虑过度而退化,或者干脆变得被动而死板。
所以,在引导孩子进入社会的过程中,大人应该注意:第一,不要随意评判孩子的各种“奇思妙想”,要允许它们的存在,因为那是一个孩子正常的行为;第二,在尊重并接受的前提下,再做适当的引导,培养孩子“自己做的选择自己要负责”等,帮助他们学会自控力的好习惯。
03 唤醒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大学老师也许可以只是一种职业,不带有人与人的感情,但是,家长,中小学老师,他们肩负着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重负,他们和孩子们朝夕相处,他们的人格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人格,如果他们性格开朗、对待生活热情、与人交往和谐,这些都会无形中传递给孩子们,因为孩子们不是从知识中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而是从周围人的态度中去学习的。家长、中小学老师们、身边的同学们,都会深刻的影响这个孩子以后对世界的态度,和对自己的态度。
知识学错不可怕,因为以后有的是机会去改正,但是人格学错了,那影响的是一生的幸福。
老师和同学都是外因,我们无法掌控,我们能够掌控的是我们自己,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先提升自己的人格,用健全的人格去唤醒孩子,影响孩子,吸引孩子生命的更大绽放,这就是家庭教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