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家姓》中,有几百上千个姓氏,每个都不一样(不只是姓氏本身的区别)。每一个姓氏背后更是有几百上千个各不相同的人,他们有些组成了一个家族。而我们今天要讲的陈氏家族,又是成百上千个家族中脱颖而出的一个,其中的家族风气(风范)尤为出彩,从一开始的陈太丘,到他的儿子元芳、季芳都带着这种风度,也不知道现在陈氏的传人是否还带着这种风度。陈氏的家风值得学习,如果从小被这种风范熏陶,成人后必定会大有作为,也一定会有一颗不同凡俗的,仁爱的心,那么陈氏家风具体是怎样的呢?就让我带你了解一下吧!
陈门的一家主是陈太丘,他从小家境贫寒,父母没有什么钱供他读好的学校。如果要是别人,可能会认命,自暴自弃,认为自己的人生暗淡无光,也放弃去擦亮它。可陈太丘选择擦亮人生,他不认命,如果上不了好学校就加倍努力的学习,那时的陈太丘认为,人生就是要靠自己才能改变。果不其然,努力的他小小年纪就当了县长,经过了小时候的学校与领悟,陈太丘此时物质和精神都很饱满,就像一个圣贤一般。当陈太丘成家立业以后,他自己的这种风度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全家的家风。陈太丘用这种风度来要求孩子们,而孩子们长大后也会继承这种风度,最后这种风度已然成为了陈氏的一部分。而身为风范源头的陈太丘,更是被后人称为陈氏始祖,这个“始祖”的意义不是血缘关系上的始祖,而是精神上的始祖,是他散发了这种风度,最后成为了整个陈门的风度。
陈太丘的儿子生活在这一片风度下,从小被熏陶,在别人还在让本能和情感支配自己是,他们已经可以用逻辑解决问题了。有一次,陈太丘与自己的友人相约见面,时间就是正午。陈太丘早早就来到约定地点,从正午一直等到了快下午的时候,友人却还是没有来。他觉得友人可能有些事来不了,又没有及时通知自己,虽然有些令人失望,不过也能理解,抱着这种想法,陈太丘离开了。没想到他一走,友人就急忙赶来了,见没有陈太丘,便开始生气,来到了他家的门前找他。当时,年仅七岁的元芳坐在门口玩耍,友人见是陈太丘的儿子,便问他:“你的父亲陈太丘在吗?我和他约好了,他居然食言了!”元芳答道:“没有,父亲不在,他见你没来便离开了。”友人见陈太丘也不在家,顿时怒发冲冠,骂到:“陈太丘他真不是个人呐!说好了中午见,他居然食言!真是太讨厌了!”听了这话的元芳不仅没有和他对骂,陷进情绪的泥沼里,而是很冷静的和友人说:“第一,我父亲离开的前提是你没有准时来,这是你的不对,而他已经等了你很久了,你反而应该感谢他。第二,你当着我的面骂父亲,是极其不尊重我和父亲的行为。”听了这话的友人自知理亏,便道歉似的下车要给元芳引路,没想到他头也不回就走了,想必是去找父亲了。从这件事里,我们不难看出,元芳理性且冷静,不用情绪来解决问题,要知道,他当时才七岁,这可是一个最懵懂无知的年龄,经常用情绪来解决问题。可元芳的精神却超越了这一个年龄阶段,跃到了理性层面,足以看出陈门的成功教育。
陈门的家风理性、独立、会用逻辑来解决问题,还很有学问,好学且乐学。而这理性则是建立在仁心之上,不是冰冷的。有着道德的观念,这个家风更是跃到了逻辑层之上。
这样的家风,我觉得不止在历史中出现,因为我们家的家风就与陈门家风类似。有一次,我在做一本书的预习单,这是我们要共读的书,预习单是作业。当时我写到了很晚,心情不免有些烦躁,还有一题有些难,一直写不完。所以当晚归的父亲来催我写作业的时候,我的火气刷一下就上来了,头脑嗡嗡作响。我就指着剩下的3、4道题,说我不会写,当时就是想把那题空下,虽然早晚都要写,但这次是真的不想写了。父亲看着不会写作业的我,说:你如果不会写那些题,就我来教你。可是这本书父亲都没有看过,而且明天就要交了,自觉父亲做不出来,就只能让我空着,我就说了那道题。父亲愣了愣,因为他确实没有看过那本书,而且父亲刚下班回家,有些疲惫,我以为他就会让我空着,自己去看电视。可父亲没有这么做,他拿起了书,连夜把它看完了。在去火车站回学校的路上,他跟我讲了那道题。那是一道很主观的题目,没有标准答案,更多是自己的理解,可父亲还是和我说了他的理解。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视我精神发展的表现,也间接表现出我们家的家风,与陈门有些类似了。
这样的我的家风,有时也需要改进。问题可能出现在我的身上,如果我有时会更听话一下,想必家里也会更和谐一下。就连陈门的家风,也是父子共同建立,父亲的高尚固然重要,可是也需要儿子们的配合。如果儿子不好学,父亲再有学问也无法设立家风。所以要想有一个很棒的家族风范,家族的成员都是要去有这个风范的。
我的家风和陈氏家风很像,是注重我的精神发展,还很有学问。在这样的熏陶之下,我相信自己将来一定会做出大事来,因为陈门也有很多的名士,甚至可以称为圣贤,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也许我现在的家风勉强能比肩陈门家风,但这只是勉强,还有很多的办法能改进它,而我想做的是把这种家风发扬光大,与陈门姓氏不一样没关系,最重要的是传承它的这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