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要面对职业的选择,这是每个人一辈子中最重大的决策之一,面对这个问题,你会如何决策?
本质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家创业公司,不管你是真的创业,自己做老板,还是在大公司工作,都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营销自己的品牌,作为只有一个人的创业公司的CEO,不妨借用一下《精益数据分析》这本书中的一幅图来从逻辑上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面对各种不同的职业选择,应该都会问这三个问题:
- 这个工作能让我赚到钱,养家糊口吗?
- 这个工作我擅长做,能比别人做的好吗?
- 这个工作我喜欢做,有兴趣吗?
1. 三位一体
这个三个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或者说从大概率上来说,最后用来养家糊口的工作,也是你喜欢做和擅长做的,为什么呢?
1.1 只有做你非常擅长的才能赚钱。
工作赚钱这件事儿,是因为社会分工,价值交换。每个人都不能完成生活中所有的事情,所以需要不同人做不同的工作,如果一个人想赚更多钱,那就要做别人更需要的事情,但是一个工作很多人都可以做,为什么给你钱,让你做?那是因为你更擅长做这个事情,你别人做的好,或者做的快,或者成本更低。
你赚的钱是你工作的价格,这个由供给和需求决定,不取决于你付出了多少劳动,而是它有多么的不可替代,越不可替代,能达到你水平的人就越少, 供给越少,价格也就越高。
1.2 干你喜欢的事情,不只是情怀问题,还是理性选择问题。
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好,需要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因为每个人的智商不会差太多,一件事情只在上班时候想8个小时,就有8个小时的水平,如果每天16个小时都在想,就有16个小时的水平,这个不是指每天加班,而是盯着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不断优化。
做股票投资的,可能上网,看到各种新闻都会联想到:这个会对那个股票有影响?做数据分析看到任何事情,都先分为应变量和自变量,看看关联性有多少,是关联关系还是因果关系,想做到这个地步,需要真有兴趣才行.
做感兴趣的事情,会给你一个的额外回报,可以把这个当做一种补贴或刺激,促使你在生活中各种随机选择中,更高概率的选择你的专业,从而增加你从事这个专业的时间,更快的提高。
稻盛和夫在《活法》里也说道:很多时候研究什么工作值得喜欢,不如投入全力去做自己目前的工作,等产生了成果,就会更有干劲,你发现你不知不觉就喜欢上了你的工作。
1.3 你的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很多时候来自于成就感。
兴趣帮助你获得某个方面的特长,同时这些特长产生的成就,获得的认可,也会让你对这件事更有兴趣。可能这是我们的大脑自身进化出来的结果,如果你知道你喜欢的人,也喜欢你,她(他)是不是显得更可爱了?
2. 暂缺其一
关于职业决策的这三个问题,在比较理想的情况下是相互促进的,或者说从统计上讲是正相关。但是世界是非常随机的,既然说是统计上相关,就会有和统计规律不一致的时候,很多时候,只能暂时获得其中的两点,那可能就要有不同的对策:
2.1 喜欢做,也能赚钱,但不擅长 - 学习
拿数据分析这个工作为例,很多人说:我很喜欢数据分析,而且现在这个行业很火啊,很缺人,很好找工作,但是我什么都不会,怎么办?这个问题是三个问题中最好办的,学习,学习,再学习,不只是说上个培训班,听别人讲讲就能学会,而是要自己实践,找到一切机会来接触同行的人,做相关的事儿,比如现在kaggle平台上的第一名Owen Zhang,从IT转到数据分析,付出了多少努力,大家可以自行google补之。
同时也要不断的问自己,到底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数据分析工作,真的有兴趣,还是因为听说很火,才想转到这个工作,如果不是真的有兴趣,最后可能既没学到东西,也没找到好工作。
2.2 喜欢做,擅长做,但不赚钱 - 变现
有件事情你很喜欢做,也做的很好,或者说比绝大多数人做的都好,这说明像你这样的供给是很少的,但要赚到钱还要有需求才行,供给和需求一起决定价格。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找到变现的方式。如果你认为只是目前没有需求,将来会有,那你可以坚持等到需求来的的那一天。如果没有直接的需求,但是通过他获得其他的资源,再间接变现。比如做教育,不一定从教育本身赚钱,但是教育是个链接人与人的事情,人与人链接了,就可能做出赚钱的事情来。
2.3 做的不错,也能赚钱,但是不喜欢做 - 放手
三个问题中最难的可能是这个。一个工作你已经做了很长时间,很成熟,你做的也不错,也能赚到钱,但是从感性上讲,觉得没有激情,不想做了;从理性上讲,成熟的工作可能让人固化,但是世界是随机变化的,可以颠覆你工作的新行业,可能就在下个月出现,几年间你原来的知识和经验就价值不大了。
这种情况下找到新的行业,学习新的技能,就是必须的,转换的决定艰难的,转换的过程也会很痛苦,但是这可能是唯一可行的选择。
一方面,在转换时可以选择有关联的行业或者职位,可以用上部分原来的经验,另一方面,也是要清空内存,从头开始,从基础做起,用全新的视角来接受新的挑战,中间的权衡取舍,可能需要每个人自己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