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
【交浅言深 自我剖析】
在大多数人的社交认知里,交浅言深、主动剖析,往往是“立人设”,目的是为了套近乎,是有利可图。
而对于真性情的人,比如我,逻辑则是:在还没深交前,先让对方了解真实的自己,以免因为信息差导致想象落差,而失去被喜欢。
然而往往人和人关系的多巴胺,就是从探索欲开始的。
【妒忌松弛的人】
回想我喜欢的博主,我喜欢的肖战,他们都有一种“不迫切”甚至“不希望”被解码的神秘感。我会羡慕这样的心态,会恨自己为什么做不到。我只能用理智去判断对自己有利的结果,说服自己“忍”。
保持神秘却是他们的需求。
我想明白了,这是供需问题。爱他们的人太多,想了解他们的人太多。他们都比周围大多数人都好看、家庭条件不错且和睦,那些“合理”的要求他们常常顺理成章地被满足。
他们无需孔雀开屏、讨好,爱和物质就自然而然地流向他们。
在单纯的环境里获得了充分的满足,早十年甚至二十年就构建了一个稳定的自我评价体系,他们无需再额外地向外界索取对自我的认同和肯定。
他们的古灵精怪来自周围的捧场,无需担心会否被讨厌,因为早早有人“无条件”地爱着他们,A无感,还有B捧场。而所谓的“无条件”,是他们自己并不知道的强处或者幸运,因为“比较”的意识也只存在缺乏安全感的人心里。
想起同学的一句话,“仁慈是强者的权利。”
原来我对“不爱自我剖析”的人的向往,是来自我对社交安全感和稳定的自我评价体系的向往。
主动剖析是我自我保护的方式,所以提供了安全感,保持神秘是他们自我保护的方式,提供了探索欲。
【没有安全感 知道错的是别人不代表不痛】
我又弄明白了,为什么我特别喜欢徐~志~胜。不仅仅因为喜欢他细腻的哲学思考和幽默,还有直觉上非常佩服他的“成长”。
他坦言过,之所以讨别人喜欢,是因为害怕被讨厌。被霸凌、每次自嘲都能引起笑声的长相、没人会等他系的鞋带…除了聪明,他什么“被无条件喜欢”的条件都没有。
然而他没有选择保守地“做一个没法被挑刺的人”,他选择逗别人笑。让大多数人都喜欢的幽默是个技术活,不可能是天赋。天赋的幽默往往是有人懂、有更多的人不能懂。他早早就在一次次“冷场”——“让别人无感”的风险里,不停打磨自己的表达能力。所以才有第一次比赛就一鸣惊人的效果。甚至他在恋爱话题提起安全感,他说“该担心的人是我吧”,也能让别人笑。我会想,“他们为什么会笑了呢?”这种笑声有一部分来自优越感,一部分来自对他坦诚的认可,而他用自己的劣势满足了别人的优越感。
所以他能用幽默包裹善意,鼓励遇到被霸凌的困境的人。只有优越过的人才有机会充满坚强意志地用“每个人都苦,谁不苦”的观念来鼓励别人,因为他们早早建立起稳定的“自我定位”。他们的童年让他们坚强。而有一部分人本来就充满不安和自我怀疑地活着,很努力保持善良,却经常遭遇逃不开的伤害,他们会常常:“为什么他们选择我?为什么他们选择伤害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