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挺有意思的哲学科普读物,但读的时候千万要小心谨慎,一个不留神就可能被某个古老哲学怪蜀黍带到沟里了。他们说的话,看一看、想一想就好了,我可不想太当真。
哲学家特别喜欢下定义,然后在自己的定义基础上提出假设,再论证。比如:
可以带来快乐的事物,我们称之为“善”;带来痛苦的事物,我们称之为“恶”。
——苏格拉底
再比如,有个叫安·兰德的人说“自私是种美德”,因为她对自私的定义是:
自私仅仅意味着追求自己的目的和利益,而不是粗暴而轻蔑对待他人;利己主义也只是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已,不需要牺牲他人来成全自己。
就这样自己下定义再论证,有的时候就会很奇怪,乍一看挺有道理的,细品品就会发现,真想抽他们……
举个例子,论证“人都是自私的”:
“人都是自私的。”
“可是xx就很慷慨无私乐于奉献啊?”
“他只是想要自己觉得心安。”
“你怎么知道?”
“因为人都自私。”
还有另外一种气人的方式——我不告诉你:
禅宗追求觉悟境界,但那种境界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答:不可说。
所以禅师们带着弟子信徒又冥想又修行,忙活啥呢?我理解大概是练习“停止思考”,用心来感受自己与自然吧?但这个觉悟境界到底是什么,却没人说得清。于是玄玄乎乎地告诉你,自己体会到了你就知道了。
这本书介绍了很多哲学家们关于宗教神明、人与世界、肉体心灵、善与恶的思考,虽然他们的确很伟大很厉害,但他们也会有时代和文化的局限性。
西方世界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流行“微粒说”,所有的物体(包括人和动物)都是有非常微小的粒子构成但。基于这样的认知,哲学家开始琢磨了:
橘子不是橘色的。
为什么呢?因为物体由微粒构成,并且有两个属性,第一属性是物体本身的形状、大小和运动,第二属性是人感知到的颜色、味道和触感。第二属性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的眼耳口鼻等器官的粒子与橘子的粒子发生了相互作用。所以橘子是没有颜色的,只是你觉得它是橘色的。
还有个更玄乎的说法,叫“单子论”,把微粒进一步升级。简单来说,单子是世界的基本成分,不增不减不老不死,它的变化只能由它自己内部驱动,谁能驱动单子呢?只有上帝,而且上帝给每个单子都预设了“宿命”。接下来就是低级单子组成石头啥的,只能简单感知外部单子;中级单子组成动物,可以感知,还有意识;高级单子组成人,能感知,有意识,还能理解。
所以,你一脚踢飞了一坨狗屎,不是你的单子影响了狗屎的单子,而是上帝早就在你和狗屎的单子中预设好了这一事件。有没有觉得上帝好像一个程序员?我们都是一串一串的代码,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古时候,大家认为人类是神用泥土捏出来的,西方有普罗米修斯,东方有女娲。后来又让创造世界的上帝写代码。等未来有了新的技术,看看哲学家们还能寻思出什么来。
当然哲学家有更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观点啦。比如:
我们判断世界好坏的标准都太狭隘了。我们倾向于单纯以人类幸福与否进行评价,而不是像上帝那样,用更广泛的标准来评价。
——莱布尼茨
由于世事无常,我们享有的任何幸福都是转瞬即逝,终难圆满,人们转而追求新的事物,在渴求当中,循环往复,陷入痛苦。
——佛陀
即使我们不能改变所处的环境,至少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因此,尽管生活有起有落,但我们总是能够幸福地活着。
——伊壁鸿鲁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苏格拉底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我们拒绝审视自己,就会深陷于无知之中,生活就会缺乏美德,就会遭遇痛苦。所以,无知就是缺德。你看,我也学会了哲学家诡异的说话方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