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再次观看《深海》依旧让我内心悸动不已。好的电影不仅带给人反思,更多的是跟着电影人物做一次心灵疗愈。《深海》就有着治愈人心的作用。
它呈现出一个抑郁症孩子的内心世界,抑郁症是一种怎样的病?也许无法用一个概念来形容。抑郁症患者的世界是灰色的,重度抑郁症的患者一心求死,因为在他们眼里死亡是最好的选择,活着就是受罪,并且他们会带着身边的人一起死。就如很多抑郁症妈妈带着孩子一起跳河,请不要用正常人的思维去理解这个母亲的自私。她就是本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将孩子带走是脱离苦海。
参宿的内心世界是黑风暴雨,波涛汹涌、巨浪滔天的海面;内心世界是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深海大饭店。两者形成强烈的反差,无论是哪一种,她都是无法融入群体的一个孤独缺爱的孩子。
谈一谈参宿这个角色
一个小女孩,经历过父母离婚,在她心理妈妈的突然离去是真正的创伤。重组的家庭无论多么和谐都无法填补内心的空缺,因为妈妈离去了。但并不是说所有离异的家庭,孩子都会遭到创伤。如果父母的爱不变,如果父母还能像往常一样带着孩子聚会,那么孩子的心里是可以接受的。
参宿最重要的创伤是妈妈离去后对她的漠视。们说一段关系结束,如果没有告别,一定会有一个执著的人等在原地,参宿就是那个人。我们看到妈妈离开了,对参宿漠不关心,爸爸有了新家庭,有了另一个孩子,他们都走了出来。只有参宿守着曾经那些温馨的视频,一遍遍回忆当初和父母在一起温馨的画面。
家庭变故,这本身就不是参宿的错,只有孩童会将伤害对内,她会认为错误在她,我们见过许多心理疾病患者,都会将童年时期父母的过错揽在自己身上,将自责刻进潜意识里。
曾经听同事说过,他的爷爷因为心梗去世,被送进医院没多久就去世了,他奶奶因为害怕,没有跟着去医院,然后经过一夜担心,又在睡梦中见到老伴向他告别。第二日听到子女说老伴已经离世了。她将自己关了起来不愿意面对,所以最后一面都不敢去见。就因为这样,过了许多年,她奶奶都没能走出当时的恐惧,日日夜夜生活在担忧里,重度抑郁,每日吃药,那些不敢面对的噩梦一直缠绕着她。
所以一段关系结束,一定要好好说再见,就算是生离死别,也要看上一眼,在心里得承认这个事实,他就是离开了,无论多么痛苦,都得去面对。告别需要仪式,这和建立一段关系的仪式同等重要。
看影片可以知道参宿的母亲应该没有跟参宿好好告别,而是突然就冷漠了,不再联系了,虽然影片没有放出来。南河离去的时候,参宿的梦境里,冰天雪地,南河的形象是清晰的,他们面对面告别,尽管不舍,泪流满面,转身离去时,两人的这段关系得到了升华。到站了,下车了,就算留念,也不能回头看,能不能再见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相伴走过一段旅途,而我衷心祝福你。
南河的离去是参宿经历的第二次创伤,也是治愈她内心的良药。
这个世界,一个陌生人看懂了她表面上勉强的笑,读懂了她的内心,而又无条件地救她。也许抑郁症无法治愈,如何与抑郁症相处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怎样努力去摆脱都没有用,那么就要接受这个事实,如何与它更好的并存。
海精灵是母亲的化身,但海精灵的形象是模糊的,是令人恐惧的,一团黑色的东西,所有人见到都感到害怕。因为海精灵并不是简单地代表母亲,而是参宿对母爱的执念。海精灵会哼着妈妈的歌,一路引领着她找到南河所在的深海大饭店。在参宿心里,对母亲的爱是单方面的,没有回应,其实她心里明白母亲对她的忽视就是不再像原来那样爱她。但作为一个孩童没办法接受这样的变化,她只能一直去寻找这份爱。抱着对这份爱的执著,她念念不舍地穿着母亲的衣服,让自己成为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在所有人面前假装自己是个大人。
内心和现实强大的反差,让她一直陷入自我攻击。内心她渴望自己是个孩子,像小时候那样躺在妈妈怀里,有爸爸妈妈的爱。现实里,她努力成为一个可以自给自足的大人,不给任何人添麻烦。
参宿要对抗的是抑郁症,自己孤身一人被红色的液体淹没,(红色的液体代表抑郁症),任何人都害怕抑郁症,所以她作为一个抑郁症患者是被外界的人避之不及,这里面外界的人可能是她的老师或者同学。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样的抑郁情绪会感染上自己。
唯独南河将她从抑郁中救了出来,成为和她一起对抗抑郁症的人。南河,一个陌生人,为了救她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份爱的重量让她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去对抗抑郁症。在影片最后一段,自己被白布团团围住,那一刻她拼尽全力也要逃出去,那种巨大的能量一旦升起就势不可挡,这样的勇气终生受益,让她敢于面对困境。那个时候对母爱的执著已经消失了,雪地里妈妈的形象变成了南河,她也就完成了一次内心的救赎。
推开抑郁症的大门,那里空无一物。那种无时无刻压抑自己的情绪只是内心的一种执念,一个孩子无法去面对。但爱可以治愈,可以让她勇敢地去面对自己的内心。
心理学最常说的一句话:“我本自足”,每个人都有自愈自己的能力,只要能看向那里,告诉自己,尽管没有其他人的爱,我也可以好好爱自己。
因为是妈妈,她是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人,所以我们想要更多,没有人不想要得到母亲的爱,那种内心的渴望是与生俱来的。但如果现实中的母亲没有给我们期望的爱时,我们应该怎么去接受?不能一直去抱怨母亲的不公或者自私。母亲本就是我们关系位中的第一位,她的位置是无法逾越的。但我们可以,当我们成长为一个大人的时候,一定要去告诉自己,母亲给了我们生命就已经足够了,其他的我可以自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