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中,有三幅最被大家称道。
《千里江山图》是少年“见自己”,浩浩荡荡,名动天下。《清明上河图》是帝王“见众生”,烟火繁盛,人却渺小。
而《富春山居图》是人至黄昏“见天地”,隐于山水间,耐它斗转星移,我自幕天席地。
而关于《富春山居图》,背后的故事可以说非常之多,其知名度过高,但命运多舛,这副传世名画背后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
1305年,黄公望将此图赠送给无用上人,后明成化年间,被传到画坛大家沈周之手,但在沈周将画送给朋友题跋时,却被朋友的儿子盗走,并卖掉。此后,这幅画如石沉大海般没有了消息。
《富春山居图》与收藏家吴洪裕
在多年杳无音讯之后,竟然又经董其昌之手传至宜兴收藏家吴氏,这又生出一个小插曲来,便是此画与收藏家吴洪裕的故事。
这一幅名画,当年差点成为收藏家吴洪裕的陪葬品。他爱画如命,临终时非要以此画殉葬不可,去世前嘱咐家人:“这幅画我得带走,你们把它烧了吧。”家人无奈,只好把画扔进火堆,他这才瞑目而去。
而站在一旁的侄子吴静庵,看着这幅名画就要消弥于无形,实在于心不忍,一把将画从火盆里夺出,才得以留存原画。可画已烧成两截,前半截为《剩山图》,后半截为《无用师卷》。
《富春山居图》与乾隆皇帝
《剩山图》长期散落在民间,而《无用师卷》则在清朝乾隆年间被征入宫。然而,乾隆帝把一幅赝品《子明卷》当成真迹,视为珍宝时时带在身边,并对此画大加叹赏,屡屡题赞。他把真迹《无用师卷》视为赝品。不过,正是因为乾隆帝看走眼,真的《富春山居图》才躲过乾隆频繁题字盖章一劫。
《富春山居图》的归宿
《无用师卷》原藏于北平故宫,1933年随故宫重要文物南迁,15年辗转过四川、贵州、南京,1948年最终被运至台湾,在仓库里呆了17个年头后,到1965年12 月才搬入各种条件都逐步完善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保存至今,仍然保持了运来时的样子。而《剩山图》也在几经颠沛流离后,于1956年走进浙江省博物馆,成为该馆半个世纪以来的“镇馆之宝”。
山水图卷被迫分开,前段《剩山图》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后段《无用师卷》则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它们分开360年后,2011年,在两岸有心人士的促动下,《富春山居图》终于在台北合璧,这是海峡两岸在文化艺术交流上震撼的一幕。
《富春山居图》创作者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的颠沛流离,其创作者黄公望的一生亦是一路坎坷。
黄公望从小就天资过人,小小年纪就励志要当官,要改变世界,然而在他11岁时,科举制却被废除。
但他没有放弃仕途之梦,一边到处结交文人,道士,一边结交各路官员。在他42岁时,得到张闾的赏识,做了一名书吏,起草有关监察方面的文件。可这,已是他一生仕途的顶峰了。
不过五年,他却因张闾贪腐而受牵连入狱。命运总是弄人,他一入狱,元却开了科举,黄公望就这样在狱内,错过了他一生期盼的机会。
可能是在狱中将仕途这一执念慢慢磨掉,黄公望50岁学画,79岁在富阳住下,80岁开始画富春江山水,84岁终成名作《富春山居图》。
50岁才开始学画画的他,没有因为年老而放弃自己的追逐,大多数人的50岁,是不会再尝试新鲜事物了,更何况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绘画的他,而他却选择的是坚持。
时间从来不是人生的局限,面对坚硬的世界,你完全可以选择背过脸去,还是启程重来。
有些人路过半程,便选择匍匐在自己的时间刻度里,而有些人,却随时推翻,随时再来,随时向别人证明,他不是一个被命运写好的角色。黄公望便是如此。
直到79岁时,黄公望和师弟无用从松江游历到浙江富阳,来到这里他就不想走了,在富阳住下,他的隐居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江。举目四望,有山有水。水行山中,山绕水生。还有众多飞瀑、雄奇岩峰。在富春江的奇致美景中,一住就是四年。这四年里,他日日带着画具,行至富春江边,风雨无阻。
四年之后,黄公望84岁,被后世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全部完成。
当黄公望将《富川山居图》画完,他长舒一口气,重重将笔扔入江中,长吁这一生,我完成了。一年后,黄公望长笑而逝。
回望这漫漫长途的一生,上天赐予了他无与伦比的才华,却让他过得太坎坷,不如意常有,顺意亦有时,而他在这一生坎坷之中,收获的却是豁达的心胸,坦然的心态,对于他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