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很久没有更文,无论是工作还是持续学习上,都有一段时间的懈怠,输出上也遇到了很大程度地卡壳,直到慢慢看了一些书籍,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工作方式上也有所转换,才有一丝丝起色。特作此文予以自醒,愿自己戒骄戒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心态平稳持续向前。
思考1:工作做减法,自身做加法
慢慢工作有些时日之后,发现数据分析实际上是一个做减法的工作。同一个项目/业务做久了之后,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化模板,后面的工作更多就是一套重复流程化的过程,相对应的,每天的思考工作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更多执行层面。因此接触新业务业务时,刚开始的几个月要尽可能多地让工作流程简洁高效,例如多多利用Python相关模块减轻excel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从人员工作安排上,相互衔接的流程尽可能一个人完成,避免因为沟通成本浪费过多的有效时间。
另一方面从自身发展来说,数据分析又更多是一个需要做加法的过程。随着招聘要求的难度提升,单纯的仅仅会某方面的数据分析完全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综合性人才却少之又少。因此要利用工作上提升效率省下的时间,接触了解更多的知识宽度/广度,尤其是运营/产品或者算法相关的一些技能,争取做到”一专多能“的局面。
思考2:时间/项目管理
之前看无数本书里提到工作中的项目管理尤为重要,最近的工作逐渐体会到这点。8月时因为工作节点设置的不恰当,整个团队效率低下,9月在负责人的带领下重新梳理了工作逻辑,明确了团队各成员每日的职责要求,最终还是超出预期地完成了任务。从负责人身上学到的主要项目管理方式是在协同工具上使用甘特图,把每项工作需要的时间/执行人全部落实清楚,对于执行者而言只需每天筛选出自己的任务清单,早晚在群里打卡汇报进度即可,极大省去了执行时的选择成本。
最近看了《拿下offer数据分析师求职面试指导》一书发现自己有很多不足,针对不足也用甘特图如法炮制了一个计划,确实极大地克服了拖延的陋习。时间管理的另一大利器是使用时间管理工具,比如最近宅家看书慢慢发现了番茄钟的魅力。哪怕开始时会有一些分心,注意力不集中,伴随白噪音,慢慢做了几分钟之后就渐渐产生惰性,沉迷其中,不知不觉一件件事情又做完了,油然生出一股成就感。
思考3:忌浮躁,稳心态
前段时间受益颇深的一件事是8~9月慢慢到在输出方面遇到瓶颈,很长一段时间输出方面都不知道要怎样去输出自己的观点,更多的还是写一些学习知识的记录,写到最后自己都有些许厌倦。
总结了当时的心境,发现太过于浮躁,对于一些知识体系只是囫囵吞枣,有一种为了写文而写文的感觉,加之工作上对于业务等方面由于社会工作经验不够还有很大程度的欠缺。
究其原因,还是有一些不想努力却又得到回报的不良心态。但还是要及时把自己的心态拖回来,社会永远是残酷的,任何一个行业要积累到一定程度,都要自己慢慢沉下心来沉淀,尤其是业务方面,相对技术来说,它成长的单位应该是以年计算的,所以还是戒骄戒躁,少听点毒鸡汤,耐心做好手上的事比什么都重要。
思考4:行动是焦虑唯一的解药
记得一年前刚踏出学校的时候特别焦虑,很长一段时间头发大把大把的掉。在前公司每天无所事事,看不到什么希望的时候,头发依然大把大把的掉。
从4月跳槽到现公司,在有太多不会慢慢学的过程当中,尤其是那段时间卡壳慢慢捡起那堆过去没有认真看过的业务书籍后,反而惊讶的发现,焦虑极大程度的缓解了,掉头发的频率也没有过去那么夸张。
后来自己仔细思考了一下,焦虑的源头依然是恐惧,太多事情正是因为自己对他不够了解,听了太多别人的言论/信息的碎片,越听越焦虑。而当自己真正开始去做这件事,慢慢对他的全貌有一定了解判断之后,自然内心的恐惧不攻自破了。
所以当我下一次焦虑找不到工作,焦虑不会某些技能,永远要让行动跑在焦虑面前,既然错过了种一棵树最好的十年前,那就好好把握最好的现在。
思考5:保持热爱,慢慢找路
入行以来,对于数据分析这条路最困惑的一个问题大概是,有那么多条路,无论是算法/数据产品经理,到底最适合自己的职业路线是什么。这一年里,至少有半年以上的时间,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无果。
直到前段时间,从《从点子到产品》这本书里的一句话给了我些些启发,在谈到兴趣时,作者说,”兴趣必定是产生在我们对它足够了解之后,而不是浅尝辄止之后“,这句话让我意识到,之所以困惑,实际上是对这个行业这份工作了解不够,不知道自己更多的兴趣所在,也就会迷茫。
因此对于自己目前的困境还是应该深入了解,找到并保持热爱,或许太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