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话来自《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书中若菱应老人要求抄写的一段文字,背景出自《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
读到这段话,我感觉到一种平静。似乎我和自己的身体,欲望,情绪,思想之间有了一个缓冲地带,有一个空间被腾出来。它们都是我认为自己所有的,但都不是我。这意味着我可以选择,是被它们带跑了,还是不受影响,做出另外的行动。
我觉得这段话,和佛教里的五蕴皆空有点异曲同工之妙呢。
最近还有点小感悟。我有时候容易为一件事情挂心,特别是经常发生的又没有被解决的事情,其实也知道是没必要挂心的,要么放下它,要么就和对方直说。
不过还是经常就容易想到,而且想到的时候会生出很多后续的念头,大都是以前的不愉快,或者如果对方不合作怎么办,有时候还带着对对方的不满。其实是自寻烦恼啊。
不过最近,当我意识到我的念头又转到这件事了,我就会告诉自己,哦,又想到了,好了看到了,不管它了,做别的去吧。然后就把它放下了,不为它起烦恼。
虽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会想到,有时候甚至看见对方就会联想到这件事。我猜,也可能越是想到,就越是容易想到。就似乎念头自身有一种本领,如果来过一次,就会自己找路再来做客。而如果我被它带跑了,就成了被客人打扰却不会下逐客令的主人了。不过没关系了,现在我知道,不管它是什么原因出现,来了也会走,来了就来了,不理它也就是了,除非那会儿我觉得时机合适,适合采取什么行动。
以下为那段文字:
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己的身体。我可以看见并感受到我的身体,然而凡是可以被看见以及被感觉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观者。我的身体也许疲惫或兴奋,生病或健康,沉重或轻松,也可能焦虑或平静,但这与内在的真我全然无关。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己的身体。
我有欲望,但我并非自己的欲望。我能知晓我的欲望,然而那可以被知晓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欲望来来去去,却影响不到内在的我。我有欲望,但我并非自己的欲望。
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己的情绪。我能觉查出我的情绪,然而凡是可以被觉察的,并不是真正的觉者。情绪反反复复,却影响不到内在的我。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己的情绪。
我有思想,但我并非我的思想。我可以看见与知晓自己的思想,然而那可以被知晓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来来去去,却影响不了内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
我就是那仅存的纯粹的觉知,是所有思想,情绪,感觉与知觉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