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毕业季”,不知又有多少人面临“分别”的问题,说是考虑现实的发展,但很多人往往会将“毕业分手”归因于是“不够爱”的结果。双方和平分手,相对来说,心理资源损耗较低。但一般分手,总有一方是处于被动地位,俗称为“被分手方”。对于“被分手”的人来说,一个一直萦绕在脑海里的问题是:明明他曾经那么爱我,怎么现在就不爱了呢?是不是我哪里不够好?由此产生了自我怀疑,产生自卑想法,进入了黑暗的“失恋疗伤期”。
对于一段关系的分离,学会接受对方的不喜欢是帮助走出失恋期的重要能力。
在恋爱关系里,对方由喜欢你到不喜欢你,你很难接受,也许有习惯的影响,比较难以接受。但经常表白被拒时,接受对方的不喜欢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其实,我们要学会接受别人对自己的不喜欢。
对于恋人关系的结束而言,我们要明白,一辈子面对不同的阶段与对象,你诠释恋爱事件与感受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关系是发生变化的,之前多么强烈的爱,到现在多么无情的不爱,都是正常发展的结果,也许某一方或双方在结果上需要承担不同的责任,但终归结果是分开了。你要接受的可能是背叛是分离,但归结于一点就是,你要接受对方不喜欢你了。如果不再喜欢,那再在一起也是彼此损耗心理资源。
“得不到的就更加爱”,有时候“放不下”不一定是因为你爱他有多深,他有多么好,只是你不能接受他对你的不喜欢。从自我认知里,这种不喜欢往往带有“否定”的含义,人的自我防御机制是要阻止这样的现象发生的,进而可能引发各种方式去挽回感情。所以,你要允许之前很爱你的人现在不爱你了,原因可能很复杂,可能与你无关,但你要接受“对方不喜欢你”的这种结果。不一定事事都要往自我身上找原因,人追求自我成长是好的,但不是带着取悦他人地目的,有很多人喜欢你,你也要允许就是有那么些人没有任何缘由的不喜欢你。
吸引自己的与适合自己的并不一定重合
说到表白被拒而造成的自我否定与怀疑,更是与不能接受“对方不喜欢自己”有关。先从理性的角度来看,那些让你产生感觉的源头就是对方的某些特质。假如有一天你的哥们告诉你,他最近新认识一个妹,你一般会先问些什么问题:她长得漂亮吗?是哪里人。。。。也许这些你首先关注的问题,就是你择偶的关注点。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看待这些特质呢?到底是应该找“相似”的还是“互补”的?
首先要明确一点的是,有些特质在初始吸引时才有效果,在年轻时,“相似”也许是更应该受关注的点,但随着感情的发展,彼此关系的稳定与“互补”性更为相关。因此,从“相似”到“互补”的过渡转化,是一段恋爱关系发展的经历过程,很多关系的破裂终止就是因为彼此无法完成这种转化。因此,幸福是制造的,不是光靠寻找的。也许“弹性”才是面对爱情婚姻的重要特质,指的是当对方与你的预期不相符时,你调整改变自己的能力。
正是这样的可变性,也让我们去审视表白被拒的结果,对方不喜欢你很正常,很可能只是因为你不具备初始吸引他的特质,并不能否认你的价值。你喜欢他,也有可能只是因为他具备了初始吸引你的特质,也许相处过后,你会觉得并不合适,吸引自己的与合适自己的并不一定重合。
所以,理性分析来说,接受别人对自己的不喜欢,一方面是因为你的喜欢,与对方的不喜欢都只是一种暂时的结果,不必要因此而自我否定,你依然可以做你的小太阳,没人阻止你闪耀光芒。
不止是恋爱关系中要学会接受别人的不喜欢,在所有的相处关系上,都要允许并接受有那么一部分对自己的不喜欢,比如你也会莫名地就不喜欢某位领导或某位同事吧。所以保持“对事不对人”,是职场强调的“专业性”的表现。
根据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青年时期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期,该任务完成的质量好坏,也会影响自我事业家庭等方面的发展,而其中“学会接受别人对自己的不喜欢”则是重要的能力之一。
小益有话说:
在一段关系中,重要的并不是你的样子或她的样子,而是你们在一起的时候,吵架聊天的时候,一起面对压力困难的时候,你们所呈现出的样子。很多时候,原生家庭的成长模式是决定我们是否习得爱的能力、爱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所以恋爱时一定要去对方的家里坐坐。很多东西并不是他不愿意做,而是他本来就不会。正如经常听到90后、00后抱怨父母对我们的情感表达不够,那是因为父母那一辈人本就没有获得那样的体验,他们又怎么能学会并复制在我们的身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