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四书”之一,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总感觉这些经典距离自己比较遥远,虽说早早就买了该书,一直束之高阁,没有下定决心啃下来,近日下定决心,有空便阅读一点,日积月累,计日程功,以期有所收获。这周,看了《公孙丑上》,除了书中提炼出来的成语:心悦诚服,事半功倍,未雨绸缪外,还明白了三个道理。分别是:一是读书的目的不单纯在于积累知识,而在于运用知识;二是智慧要置于合适的时机之中;三是凡事要未雨绸缪。
为什么这三个知识给我了特别的启发呢?
首先,我注意到生活中有些朋友,虽然没有读很多书,但是他们做事情周到而靠谱,说出的观念很有见地。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他们把读的知识都能能够有效的运用到生活之中去了,他们学一个知识,便运用一个知识。而反躬自省,读过的书虽然不少,到大多没有及时的总结和运用,因此总感觉成效不够明显。
其次,书中有句名言,“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一个人再有能力和才华,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时机和平台供他发挥,依然不能取得成功。因此很多人走向社会,时时有怀才不遇之感,可能恰恰是没有遇到合适的时机。比如,三国时期,诸葛亮躬耕陇亩,静观天下大事,不断积累知识,待到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辅佐,协助刘备开创三国鼎立局面,成就一番伟大事业。便是这句话最好的证明。再比如,秦末汉初的韩信,有大将之才。年轻之时曾受胯下之辱,后投奔项羽,不受重用。最后在刘邦阵营,取得辉煌成就,皆是因平台不同而已。
第三,孟子在《公孙丑上》中引用《诗经》,阐述未雨绸缪的道理。“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原文大意指,在天气将阴未雨之时,便要做好给修缮窗户的准备,以免雨天到了来不及。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总结出未雨绸缪的道理。反观我们自身,不要说提前预判事情的发生,早作准备,就是提前完成任务也很少做到,总是拖延再三,弄得身心疲惫。试问,我们真的有那么忙吗?我们的日常关注,有那么多吗?这一点真应该向古人学习。
基于以上三点知识,我决心在今后的生活中做出以下的改变,不然读书就没有了意义,只能做感官上的愉悦,而无法成为行动中的指南。
第一、阅读不要贪多求快,而要重要理解、重在运用。庄子云:吾生知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追无涯,殆矣。今后要更加有计划的阅读,不追求阅读的数量和速度,而更加注重理解,然后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去。争取读一篇文章便有读一篇文章的收获。
第二、积累才华,静待时机。时机,是指做事情的最佳的点。当时机没有来的时候,要提醒自己不要心急火燎,沉不住气,浮躁漂浮,怨天尤人,而应当修学储能,等待时机的到来。当时机来临时,要学会抓住机遇,不可犹豫拖拉,空让时间就走,白首空悲切。
第三、凡事提前,做好预判。一流的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二流的当事情发生了才行动应对,三流的人当事情发生了还无动于衷。当今社会,节奏很快,如果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中占得先机,需要养成未雨绸缪的好习惯。
以上便是读《孟子•公孙丑上》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