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人生路,伴随我的始终有两个东西,第一个是书,另一个是放书的地方--图书馆。她对我而言,像个温暖的家。
我出生在一个小城市,没有图书馆,初高中的图书馆更是小得可以。一直等到我上了大学,我才第一次见到了真正的图书馆。她安静地伫立在湖边,远离着繁华,庄严而不失温和。
高考那年,由于心理紧张,高考发挥失常,对我是个沉重打击。出成绩后,家人的无奈更让我觉得无地自容。在家煎熬了两个月。我不情愿地到了大学报道,陌生的环境,让孤都的苗芽在我的心中生长。面对生活更有了许多迷茫,不知生活该走向何处,顿时心中有了疑问。
“我为什么而活?”
这个问题像是一道坎,横在了我的心里。我急切地想要寻找到答案。书是唯一我能想到的途径。加之大一时间充裕,于是开始我疯狂地看书。从一楼到三楼,从文学到物理,我像一块干海绵似的不断吸收书本的知识,不停地寻找生命的答案。所幸看的书多了,我遇到了许许多多善良而可爱的大师。文学的村上春树说,生并非是死的另一面,而是在作为生的部分而存在,活着便是为了生;哲学的苏格拉底说,没有意义的生存不如死亡,活着是为了寻找意义;物理的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活着是为了贡献。
渐渐地,图书馆越发像一个家了,一本本书就像一间间卧室,住着各个大师。当我翻开书的扉页时,好似敲开了大师的房门。大师们温柔地邀请我进去,而我满怀敬意向他们学习,不知不觉,几个小时便过去了,我收获了许多。但有时,我执拗的性格便上来了,听不得他们的忠言 ,甚至摔门而出,却在被生活狠狠地教训后,羞愧地回归书本。大师们却不介意,他们重新张开双手,给我温暖的怀抱。就这样,大一那一年,在庞大的图书馆里,在宽广的知识海洋中,我快乐地遨游着,像个婴儿用力地吸收着甜美的知识。
每次去图书馆,我的步伐总是轻盈的,迈进图书馆的大门,从书柜上取下一本书来,轻轻坐下,看看作者,瞧瞧书名,然后打开扉页,轻轻地敲开门,小声地说道,我可以进来吗。于是,知识的大门再一次打开,一场新的旅程又开启了。
久而久之,我的朋友似乎多了许多。每出图书馆,强烈的幸福感瞬间袭来,好似捧了许多的知识放在手中。心里觉得沉甸甸的,像是载满了货物的轮船,在吆喝声中满载而归。
大学四年,图书馆一直陪伴着我。特别是考研时,图书馆更是我最好的去处。早上天没亮,我们便排着队,抹黑在冷风中等着开馆,时间到了。我们几个又鱼贯地涌入馆中,找一个安静的靠窗位置,轻轻地移出椅子,慢慢地把书放在桌子上,安静地开始看书。不一会儿,天开始亮了,黎明的曙光缓缓地照在我的书本上,图书馆也开始变得温暖起来。一整天,那张椅子占着的小小面积就是我的整个世界。
考研的压力在报名后越发地大了,有时看不进书,就跑到四楼的楼顶吹吹风,顿时觉得精神很多。偶然也能遇到考研的战友,彼此相识一笑。寒冬腊月,北风呼啸,图书馆却是温暖的。偶然做完了一张试卷,伸伸懒腰,看见战友们正在埋头苦干,便再次投入了新的战斗。图书馆,寝室和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枯燥而乏味,若没有图书馆安静而奋斗的氛围,若没有在图书馆一起奋斗的战友,我又怎能真正安下心来,完成半年多的慢慢长跑呢。
我犹记得,隔天要考试时,我在站在窗口看着外头的风景。下雪了,细小而轻盈的雪花儿一片片地从天空悠然地飘落,远处的树木也披上了一层银装,一些人儿在雪下欢快地跳着。瑞雪兆丰年,或许,明儿应该能考出好成绩吧。我再回头看着坐过的椅子,它静静地待在那里,像是一个忠臣的护卫,守着了我大半年。东西处久了总是会有感情,哪怕它只是一堆纸,哪怕它只是一根木头,哪怕它只是一栋建筑。却对我而言,却是同学,却是朋友,却是亲人。
毕业那天,我特地去了图书馆,特地去了我当年考研的位置,看见一个少年,坐在那里,旁边堆满了书,放着纸巾,摆着水杯,还零星撒着一些水笔。他正埋头用功着,手上的笔不停地飞舞,像是精灵,像是蝴蝶。我仿佛看到了一年前的自己,又何尝不是这般的努力。突然明白,你来或者不来,图书馆就在那里,不离不弃。曾经给了我温暖的图书馆,此刻又将温暖传递了给他,更将再传递给更多更多的人们。
如今,我远离家乡,来到美丽的大理大学,我迫不及待地到了图书馆。白色的建筑,黑色的屋檐,她并不宏大,但足够秀气。古色古香的台阶在告诉我们,多少莘莘学子也曾走在这带着历史的石头上。他们背着书,浸浴在图书馆的知识海洋中,求知而来,满载而去。如今我也站在了这里,我踏着前辈的脚步,开始我的旅程,在新图书馆里寻找新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