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的童年杂记

1.捡朽木块

每当春节将至,我们哥俩和国华国刚兄弟便满大院溜达,找寻“糟木”(朽木),用以点燃烟花炮仗,那时钱紧,买香和买烟都舍不得,于是想到这个取之于大自然的好办法。好在部队大院地广人稀,物资较为丰富,很容易在久置的木头堆处找到小块的朽木,找到后马上揣到兜里,那个乐啊,虽然天寒地冻的,小手冰凉。那时还没什么温室效应,北方的冬天,那叫嘎嘎冷。

2.自制发射架

那时刚好流行小拇指粗细的二踢脚,传统的竖直和平地放倒后点燃,太没意思(胆小,不敢用手捏着放),受到咱部队的启示---炮兵嘛,我们就突发奇想,用废弃的薄铁皮做成筒型发射架,立在地上成45度角,下端露出来,以便点燃捻子,这样二踢脚就可以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飞向我们指定的方向,体验了一把当炮兵的快乐。


3.自制汽水冰棍

81年春节前,我们几个用白糖,小苏打,等自制汽水,那年头物质比较贫乏,商店里头汽水也很少,还挺贵,为了解馋,自己动手,但并未丰衣足食,做出来的东西挺难喝,为了不浪费,我硬着头皮使劲喝了几口,还是扔掉一多半,想想也是,不懂配方,缺少原材料,完全凭感觉去鼓捣,当然不会有什么结果了。冰棍也做过,结局不比汽水好多少,只是伴着浓郁的面粉味道,勉强下咽而已。

4.厕所里捡蛹

学校里面一号召,我们立刻拿上玻璃瓶和小棍或是旧的镊子,冲进厕所,直奔大便池,去搜寻蛹壳,就是苍蝇的前体。粪坑里我好像没捡过,但粪坑周围的踏脚处,以及大小便池间的土地区域,则是我们的主战场。80年代初的公共旱厕,卫生状况可想而知,但我们一心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义无反顾(当时也没觉多难,多脏)地去战斗了,其实主要还是年龄小,玩心盛,把这个当成一种游戏了,虽然气味很糟糕,不小心时还会踩到地雷。我那时战斗力很强,又是班干部,所以我上交的满满一大瓶蝇蛹,在班里名列前茅,得到老师的表扬,那个高兴劲,甭提了。现在给我多少钱,我也不会干这个事了。当时我们家长也够老实,任由学校“作贱”我们,去做这种脏且不卫生的工作,现在的家长遇到这种事,不把学校闹翻天就怪了。

5.种蓖麻

当时老师告诉我们蓖麻里可以提炼出飞机上用的润滑油,号召大家回家去种,我是班长,自然不能落人之后,积极响应,回家就种,定时去浇水,几个月后,收获颇丰,采摘了不少蓖麻籽,蓖麻籽很好玩,硬皮里面是白色的东西,油乎乎的,挺好玩,估计现在的孩子没有几个见过蓖麻籽了。我在班里上交的数量最多,因此而获得一个小台历作为奖励,心里那个美!可惜台历早就没了,要不现在是一个很好的纪念。

6.压缩饼干

到了1979年,自卫返击战打响了,喇叭里经常播放李双江的再见吧妈妈,说不出高亢还是凄凉。有传闻说我们布队也要派到前线去,年幼的我就很担心,心想这要是把我爸爸派去打仗多危险呐,子弹可不长眼睛啊,和平时期,穿着这一身绿可挺神气,可这节骨眼,恨不得我爸立即脱掉军装变成平民。还好传闻终归只是传闻,我们部队没有被调动(毕竟只是打一个小小的越南嘛)。我们在国华家看到了一个新的连环画-----讲越南人如何迫害我华侨和边民的,里面图文并茂,有的画面还挺血腥,看完这书,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对越南鬼子的无比仇恨,看来我们一贯善于搞宣传呐。一本书连小孩子的情绪都能煽动起来。

那边打仗给我们带来一个意外的副产物-----压缩饼干和压缩罐头。都是铁皮罐,外面套着绿色包装纸,内部供应,蔬菜罐头不怎么好吃,饼干就不同了----绝对是人间美味!我们家有一大铁桶的压缩干粮,里面每一块用好看的半透明的防油纸包着,精致极了。每次拿出一块,一小口一小口地仔细品尝,舍不得囫囵吞枣,以便这美味可以更持久地停留在口腔里。近些年我从淘宝或超市买了各种口味的压缩饼干品尝,却再也找不到当年那种好吃的感觉,难道30年后压缩饼干的工艺水平反而退步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