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高效能阅读》吸引的人,大抵都是这样的情况吧:有不同程度的认知焦虑,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拿起书要读又有些不得要领,读得慢不说还过目就忘……
作者原尻淳一也有过这样的困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曾经也是一位阅读方面的“劣等生”。大学期间,他在朋友的引导下爱上阅读,并一步步进阶最终成为了一名“写书的人”,著书立说。这样的经历让原尻淳在一开始就格外强调兴趣的重要性,甚至花了3章内容来教大家如何“养成读书体质”。
所以,我们可以把原尻淳一的这本《高效能阅读》当作亲历者的自白来读:因为经历,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言简意赅直击要害。
正式阅读之前,大家可以先自行判断下:我的阅读能力处于哪个阶段?《高效能阅读》中哪些章节的内容适合我读?
选定了?恭喜你,实践了一次高效能阅读的最重要原则:根据阅读目的来选择阅读内容,而不是从头到尾读一遍。
接下来,基于我阅读这本书的目的,我将介绍书中“有意愿无效率”和“有意愿有效率”两个阶段的内容。
写在前面:
商务性阅读是为了产出,而不是消遣——“产出型读书”是原尻淳一贯穿在全文89条读书技巧中的基本立场。产出可以是写一份报告、做一次培训;也可以是提高工作效能、增加销售额。即:无产出,不读书。
第二阶段 有意愿无效率
想读,却读得慢、读了就忘,这是第二阶段的典型特征。那么先问自己: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而不是其他书?”
基于“产出型阅读”的基本立场,想想自己要产出什么,便可以确定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明确了阅读这本书的目的,那么接下来,你只需要做两件事:一是寻找与目的相关的内容,二是无视与目的无关的内容。
“无视与目的无关的内容”很好理解也很容易操作,也许之前我们囿于“一本书要从头读到尾”的执念而强迫自己去阅读,那么从现在开始,抛开它们吧。
寻找与目的相关的内容,可以分为三步来操作:
比如我读《高效能阅读》的目的是:提高阅读速度和运用书中知识的能力。翻开目录页,我很自然地把目光锁定在了“速读技巧”、“‘解剖读书’技巧和“用于超级产出的数据库技巧”这三章,【速读技巧】、【解剖读书】和【数据库构建】便是我关注的关键词。
接下来,我根据目录页上的页码找到这三个章节,先粗略地读一遍,看看与我关注的三个关键词相关内容在哪里;找到之后用彩色便签标记一下。
用什么方法标记?
我建议参考书中提到的“三色便签打桩法”,建立符合自己习惯和喜好的方法方便自己使用。作为一种工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到这一步,我至少明确了两个信息:这本书中对于我关注的问题大概有哪些回应;这些回应分别在哪里。
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仔细阅读标记过的重点部分,并认真做笔记。有哪些关键词、重点句?这些词句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理清之后用自己习惯的方式标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想法,疑问也好创意也好,也都记在空白处,它们可能会在后期我们输出自己的产出时派上大用场。
经过这三步,这本书里与我的阅读目的相关的内容,我至少阅读了两遍,同时,我还记录下了自己的思考与想法。
发现没有,这其实就是我们四六级考试时做阅读题的步骤嘛。第一步,阅读题目找到关键词,明确问题问的是什么;第二步,通过关键词定位到相关段落,重点阅读首尾段,画出关键词及其近义词、以及重点句子;第三步,仔细阅读重点句,找到答案。
另外,为了方便日后查找重要信息,原尻淳一还介绍了两个小技巧。
善用“指针”便签,指向我们关注的重要段落或文句,防止以后“我记得这本书里有句话特别有意思”却翻来覆去找不到。
编写属于自己的“自用索引”,把重要内容用“页码+内容”的结构一句话记录下来。如“P94 便签标记方法示例”,比起目录来,这样可以更精准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第三阶段 有意愿有效率
学会高效阅读一本书只是《高效能阅读》的开端,接下来的三件事有助于我们成为阅读中的“高手”。
一、如何使知识立体化
我们一本书一本书地阅读,读来读去总觉得自己获得的知识是散的,像一粒粒沙子一样无法铸造成一个完整的形状。这便是我们开启“主题阅读”的契机,使知识立体化。
定一个年度主题阅读计划吧,如果打算一年阅读100本书,那么其中70本属于某个特定的领域,20本属于这个领域的周边系列,剩下的10本则随意。
“某个特定的领域”如何定?每个有追求的职场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所属部门或者所属行业的佼佼者以实现自我价值,那么,若你全年读的70%的书都有利于你的职业发展,这便是最好的产出。
长时间聚焦于同一领域的高密度阅读,就像陪伴我们一起长大的父母一样,影响着我们基础信息的积累、思考方式的形成。我们在这样的浸染中逐步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思考的主场”。而另外30%的非专业书籍,则让阅读从纵深方向扩展到水平方向,我们的视野也随之开阔。用训练出来的主场思维去解理不同领域的知识,并洞悉其本质,无疑是加深了对主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这个过程,就是使知识立体化的过程。
二、如何收集知识信息片断
“读书的目的不只是习得他人的教训,还要’找到文章的范本’。”
如原尻淳一所说,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除了要关注内容本身,还需要关注内容的结构和呈现方式,比如写作结构、说明材料和布局排版。“产出型读书”的最终目的在于产出,内容和形式都是我们产出时必不可少的要素。
书籍、杂志、报告、以及各网络平台的文章中,都存在着大量值得我们学习的信息片断。怎么收集?随手拍照和截图,并且,及时整理出来存放在自己的知识管理数据库里!
三、如何构建数据库
将自己所有的音频视频照片电子书以及读书读文数据等统一保存在云端,这是现在很多人的作法,工具也有很多,用于存储的百度云、用于记录的印象笔记、以及用于社交的豆瓣等等等,我们缺的不是工具,而是从一而终的习惯。
个人数据库的搭建框架与风格因人而异,好比一家书店里的书要如何摆放,要根据书店自身的定位和营销策略来决定。唯一的原则是,使用者用起来方便且高效就好。
原尻淳一在书中提到的知识生产的基本概念,可以作为我们搭建个人数据库的存储框架的参考:
就好比我们写课程论文的过程:先下载20篇参考文献,用上文提到的方法筛选出有用的12篇,并标注出重点信息、记录下个人思考;然后将12篇文章按一定原则进行分组,比如3篇是讲专业理论的、5篇是讲方法论的,还有4篇是案例研究;最后,再将这12篇文章按照论文提纲的顺序进行排列,比如理论-方法-案例。这时候,论文的内容也就大致出来了。就像原尻淳一所说:
通过“使信息卡片化、将信息群分组,经过整理后分拣排列”,形成能够创造新价值的结构。
先学会高效阅读一本书,再通过主题阅读打造自己“思考的主场”;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自己积累信息、搭建个人数据库的方法,并坚持做下去,那么,“产出型阅读”终将带给它的实践者以无尽的产出。
公众号:转角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