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惫就像不自知的饿,吃上了才知道。谁也别逞能,人一累了就啥也不是了,至少我是,累了就像换了一个人。伴着疲惫,还连带出了内心深深而成因复杂的绝望。不过明天可以睡到饱,还好。疲惫的我无法代表精神饱满的我,包括语言、行为。大概在上学时期,应该是大学前,因为大学就彻底放飞自我了,尤其是初高中时,那时每天不够睡,早上起来就会埋怨昨晚的自己为何没有早睡。这事一度很困扰我。和别人不同,我必须得睡够时间才行,才能像一个正常人那样。据说北上广的打拼族们每天只睡4~5个小时,那些地方不适合我,能赚再多也不去。大概是很后来的事儿了,依然睡得很晚,但我开始练习让早上的自己不要再埋怨昨晚的我,因为晚上的时候是真的睡不着,又何必去埋怨“他”呢,“彼此”多一些理解嘛。
说到理解,我一直以为自己愿意努力理解所有人,实际上要慎用“所有”这样的词,它会瞬间让人变得无知。这是一个美好的心愿,但几乎是不可能达成的。今天坐地铁时听了一期梁文道的节目“八分”中的一集,是谈娘炮的。时常一小时左右,他讲了很多,显然这也是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并关联到性别歧视、校园暴力等等。他讲了一个他儿时的故事,班级里有一个看起来很“娘”的男同学,平时很多“阳刚之气” 的男同学会欺负他。一次梁刚巧路过这个同学被欺负并向梁求救,而梁没有救他反而投去了冰冷的目光。这个童年回忆长大后让他非常后悔甚至也给他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毕竟长大后懂事了。但我们也不好说小孩子没有理解心,也不一定完全要怪大人没有教育好。如果原因很简单的话,美国也就不会出现种族歧视了。
梁文道说的这个童年暴力事件我也身上也发生过,我小时候被人打过,也打过别人。很奇怪的是,自己被打的经历其实现在也不太有感觉,而自己当时恶狠狠地欺负别人的经历如今想来更觉得自己的下作。但当时就那样跟着整个环境和风气说话和行动了,说不上是什么原因。记得有本书就是讲孩子的恶的,好像叫《恶童》,记不清了。只是与成人不同,幼稚的孩童的坏同样的单纯,就是单纯的坏,与善一样,没有利益诉求的恶。记得上小学时我亲眼所见,一个平时学习很好很乖巧的同学仅仅是看了一眼所谓的坏孩子就被后者打的鼻青脸肿,按说这样的行为很难让人理解。后来听其他人说那个打人的孩子是单亲家庭,在之后的成长过程读了很多书,慢慢也了解一些生于单亲家庭的孩子痛苦的成长过程以及衍生的暴力行为,多少增加了一点理解。
我几乎从不相信任何刻意把事物或世界简单化的说法,或许说话的人是出于好意,但历史告诉我们,简单会把人越来越引向暴力和黑暗,等凛冬将至时再想警惕或许就已经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