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我在以前的文里介绍过我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最近在读一本书《文心》,里面介绍了一些读书笔记的方法,我觉得写的很深刻,分享给大家。
--
关于《文心》
首先想说一下这本书。
这本书我忘记了是哪位大神推荐的,好像是吴伯凡老师推荐的。
但是的确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很值得一读再读。
特别是针对想提升自己的语文(阅读、写作)水平的人来说。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和夏丐尊。
虽然书中很多用词和句式有些“老旧”,但是完全不影响这本书的含金量。
书中用故事串起来介绍了诗、词、叙事文、议论文、修辞方法、文章结构等等的相关知识。
每篇都写的很有诚意,经常在看的时候,让我感叹“原来如此”。
我觉得这本书为我写文水平的提升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买一本来仔细研读。
关于读书笔记
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可能就是读书笔记了。
我周围的人很少做诗词,但是看书的,写读书笔记的却很多。
而什么是读书笔记呢?又为什么要写读书笔记呢?
“我觉得我们从前没有把笔记和读书笔记分清楚,大家在笔记簿上所写的,很多都是与书无关的或是极浅薄的空谈。”
“你们有你们的书在日日读着,如果你们的读书不是浮光掠影的,必能随时有所见到,把见到的写出来,就是你们的读书笔记了。读书要精细,才能写出读书笔记,反过来说,试写读书笔记,也就是使读书不苟且的一种方法。”
记得我年少的时候,看一本书之前会先洗手,并且不在书上做任何的标记。
总是以看完一本书以后,或者上了一学期学之后,书籍像新的一样沾沾自喜。
现在想来却是偏误了。
忘记从什么时候开始,也就是近些年,我在看书时会圈圈画画,会在空白的地方将所感简要的进行描述。
而在图书馆借的书也是如此做。
只是在看完后会让相应的笔记誊抄到本子上,然后再把书上圈画的内容擦掉。
很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和笔记方法让我看完一本书都能有所收获。
我在以前的文里也分享过我的读书笔记。
而《文心》中说的“读书要精细,才能写出读书笔记”,我更是深有体会。
我有的时候会写一些新书的书评,有的时候会看编辑推荐的同一本书的书评。
以此进行对比,看看编辑推荐的书评到底比我高深在哪里。
对比后才发现,但凡写的比较好的书评都是结构清晰,阅读流畅,引经据典并且有自己的见解。
这说明作者将这本书真的吃透了并消化成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我写了那么多的书评,虽说是有所进步,但是对比之下,相去甚远。
读书笔记的种类
上面说了很多关于什么是读书笔记,为什么要做读书笔记。
下面我想引用并简要的说明一下《文心》中提到的读书笔记的种类。
想必看后会有所启发。
遣词分析
“笔记的材料,可大可小,小的只着眼于字或词。”
比如你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发现作者用同一个词表达了不同的含义。
或者相近的两个词之间有细微的差别。
“如果能够随处留意,遇到新的用例,归纳起来,不是一条很有意义的笔记吗?”
意境情感分析
“有些文章读起来觉得很雄健,有些文章读起来很柔婉,但是怎样才会雄健,怎样才会柔婉,这条件你们知道吗?
如果能把这关心,去多读雄健或柔婉的文例,发现出若干法则来,不是很好的笔记吗?”
这段话让我想起来今年看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当时我看完后,就觉得对感情的描写很细腻,让人感觉很贴切。
但是我并不知道怎么去形容和分析这样的细腻和贴切。
文字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干巴巴的字组合成句子,组合成段落,组合成文章,会传递情感。
“风萧萧兮易水寒”带给你的是悲壮之感,为什么?
其实与上一条“遣词分析”是有关联的,因为用了“萧萧”这类的词。
结构分析
”小说的开端和结束几行的文字,作者往往费过很多的苦心才下笔。开端或结束共有多少种写法,也不妨当作笔记写记下来。“
我记得之前在《How to Read a Book》中,作者就如何阅读虚拟类(小说)书籍的方法进行的说明。
其实主要在于分析其结构:作者如何开头,如何推进,如何结束。
这里面奥妙很多。
为什么我们很多人喜欢看侦探小说,喜欢看故事书。
很重要的地方在于结构,在于作者埋了伏笔,在于引人入胜。
其实很多评论性的文章和书籍也有这样的值得分析的结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神会建议大家在读书后将这本书的思维导图画出来。
有助于你理清脉络,更有助于有所得。
惑和思考
“阅读时对于书中的话有疑点,或与你们自己的生活有相印证的时候,也都不妨写下来。”
我的大部分读书笔记都是这类,特别是疑惑和共鸣的部分。
其实我最早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上写读后感的目的也在于此。
想借助网络的力量,让大家参与讨论。
有什么疑惑或者经验可以分享,共同进步。
只可惜我的号召力好像不够,很少有人留言回复并与我讨论。
但是我会继续坚持下去。
有的时候翻看以前自己写的书评和笔记,会做一些“补注”。
主要是因为随着阅历的增加,阅读量的增加,对于以前的一些疑惑自己就可以很好的答复了。
写在最后
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盛行。
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的都关注了一些读书、分享、打鸡血的公众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写作的方法,而原理不外乎这几个。
《文心》这本关于读与写的书作于三十年代,解放前。
但是其中很多内容在现在看来,依旧让人深受启发。
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小婧是一名行走在实践路上的资深业务分析师(BA),如果想与我同行,就请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