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瓜娃子们”为何刷屏?

前两天,朋友圈被一篇《除了大熊猫,四川的瓜娃子们把整个省都给武汉搬去了》的文章刷屏了。

毫无疑问,阅读量早已过“10万+”。

我先是被文章的标题吸引进去的,读着读着,感动油然而起。遂叹服,文章如此打动人,全网刷屏不足为怪。

但同为媒体人,看到好文章绝不应止于“叫好”,也不能止于“羡慕”。而应该细心分析好在什么地方?是怎么做出来的?更应该通过分析获得启发:如何才能想到这样好的选题?怎么才能做出这样好的内容?

好了,说正事。先来看看这篇文章好在哪些地方。

1.

标题:“看似自黑实为自夸”的本土段子。

前面说了,我是冲着文章标题才点进去的。绝大多数人读到这篇文章,应该也是标题的吸引。那么,这篇文章的标题《除了大熊猫,四川的瓜娃子们把整个省都给武汉搬去了》好在哪里呢?

不妨先把标题的脂粉洗了、饰品卸下,用大白话说应该是“四川人为武汉抗疫捐财捐物?”这句话也很“扣题”,但如果以此为标题,发出来估计没有人会看。那么,文章的标题在原始的大白话基础上,作了哪些修饰呢?

首先,最抢眼的是标题中的“瓜娃子”。外省人大多不理解这个常见于川西、川北一带,意为“傻楞”的贬义称呼。事实上,这个词因常用在熟人、朋友之间互称,久而久之,“瓜娃子”有了“憨厚”“实在”的意思,涵义变得有点暧昧,像骂人又像是爱称。但究竟是骂人还是爱称,这之间微妙差异大概只有说者和受者才能体会到。在这篇文章中,可以说“瓜娃子”三个字背后的哀怨和宠溺,大约是8000万川人共同的暗号。在谈到最武汉无私捐助这个话题上,也只有川人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明抑暗扬,并产生一种共鸣。还有,在媒体文章中将川人称为“瓜娃子”,的确鲜见,让人耳目一新。

其次,外人对四川的印象中,“大熊猫”是一个最重要的元素,大熊猫也是四川的骄傲。把捐助武汉和大熊猫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联系起来,也算是想象力丰富,再次让人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作为标题,“除了大熊猫,四川的瓜娃子们把整个省都给武汉搬去了”这句话本身就有点段子的意味,将四川人那种遇到天大的事都要先摆两句“骚龙门阵”的乐观性格,体现得极其到位。

第三,不过是捐了钱捐了物而已,却说是“把整个省都给武汉搬去了。”这有点夸张,但这不要紧,因为夸张即修辞。

有道是,“所谓好的选题(标题)要么有意义,要么是有意思。”在举国抗“疫”的当下,历数川人援鄂事迹,本身就很有意义,文章短短的一个标题,有段子、有“暗号”、有夸张,戏谑十足,也挺有意思。这样的标题自然吸引人。

2.

内容:琐碎的信息纳入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

前面说了,这篇文章的标题堪称优秀。

在自媒体世界里,标题优劣决定了文章生死。因为,只有激发受众兴趣和期待的标题,才能吸引受众去阅读内容,并让内容产生流量。但反过来,如果正文内容没有回应受众的期待,受众则会对文章失望——也就是人们鄙视的“标题党”。

经常搞标题党,犹如挥刀自宫。

这篇《瓜娃子》的不俗之处在于标题好正文更好。正文不仅满足了受众因诙谐标题而点开文章的期待,还远远超越了受众的期待。

“川人从未负国!”正文第一句,颇有点掷地有声的感觉,一下将标题中戏谑的“瓜娃子们把整个省都给武汉搬去了”,上升到了宏大肃穆的氛围当中。这样的对比和反差,本身就极具张力——就像突然听说了村里游手好闲的二狗子,竟然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杀敌八百英勇就义时的震动一样,使人动容。这是写作中的一种叙事手法,我想作者要构建的正是这种张力。

正文很长,正文的信息几乎都来自近段时间各种媒体、自媒体公开发布的信息。如果不仔细辨别,很容易认为是个“大杂烩”,和那些微信公众号搞的“大盘点”一个路数。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的价值并不在于信息本身,而在于信息所承载的意义,以及意义将驱动的态度和观点。

只要用心留意就会发现,这篇文章信息量虽大,但其主旨就是“川人为援鄂抗疫,要人给人,要物捐物,毫不含糊,慷慨奉献。”最终指向的意义是“川人从未负国!”

而通篇逻辑脉络也非常清晰:

第一部分由“川人支援武汉,从第一刻开始就没有让人失望”起笔,写在医护人员和物资方面的援助。

第二部分是由“既然要捐,那就必须捐四川人最那得出手的”作转折,写四川企业对武汉的钱款和本土特色产品的捐助。

第三部分由“武汉封城了,武汉人吃啥子哟?”“大四川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省,只要四川人的菜地里还有一片绿叶,就不会让武汉人没菜吃”转折,写民间、普通的四川大众为武汉筹集捐助蔬果。

第四部分,从“汶川人的记忆里,还有一份对国人的恩情”写四川、川人对曾经的援助者的感恩报恩。

第五部分,写四川人“乐观积极的精神”支援武汉。

五个板块虽然是平行结构,但是从信息的意义上,由急到缓、由主到次、由物质到精神步步递进,层层推进,最后形成情绪上的升华。

3

技巧:好文章都有不俗的节奏和肌理

虽然,《瓜娃子》的信息庞杂且来自于不同的渠道,但是读来并不觉得冗长无趣,这背后的奥秘就是处理好了文章的节奏。

什么是节奏?

就是不同属性或者功能的信息交错呈现。以《瓜娃子》原文第一板块为例:

川人支援武汉,从第一刻开始就没让人失望!(评论)

1月23日,武汉封城当天,四川已经确定了第一批支援湖北的医疗团队138人名单,24日除夕夜集结,25日达到武汉。(事实)

这138人的团队,全是精兵强将。(评论)

有参加过2003年非典的,有参加过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的,还有参加过援非医疗队的,其余的都是各医院呼吸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或呼吸科重症医学专业的教授、主治医师、主管护士……(事实)

第一批援鄂医护,四川就拿出了自己身上最硬的龙鳞!(评论)

……

纵观通篇文章,几乎都是客观事实与主观评论交替呈现。

原文中的客观事实分作两类,一类大量罗列简单事实,第二类是较详细的事例,这类“事实”有细节、有转折、有情节,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生动、感人的小故事,如关于李子柒的捐助故事,如自行驱车前往武汉的援助的四川医生等。

打个比方,如果完整的小故事是“点”,事实的罗列是“线”,那么概括性的评论就是“面”。正如点、线、面错落有致会演绎出精彩的画面,故事、概述、评论交替进行,也能使文章充满节奏感。

再说说这篇文章的肌理。

所谓“肌理”,我认为就是文章的调性,是文章语言所营造的氛围。

《瓜娃子》一文的语言调性是俏皮和崇高相结合。

比如——

捐口罩的大姐说:“全国物资都紧缺,反正我在家也不怎么出去。”

不出门可以暂时不用,可快要复工的着急了。

网友说,连伪冒产品都没了。

又如——

四川网友听到这些消息,激动得热泪盈眶,终于有口罩戴了。

可……口罩厂负责人说:“这些口罩暂时不出售,我们将全部移交至疫情防控指挥部。”

还要捐啊?

四川这些瓜娃子们,捐赠之前都不知道给自己留点么?

又如——

湖北人民没见过这些菜,收到后不知道怎么吃。

四川人:菜都送了,还差个菜谱吗?

立刻在线给湖北人传授川菜的精髓!

……

用土味方言来表达宏大的家国情怀,既玩世不恭又庄严肃穆,同时,将抽象的概括虚拟为可观可感的对话场景,呈现出特殊的文章肌理,达到让人“含着泪笑”和“笑着笑着流出眼泪”的效果。


最后:一点感慨和一点收获

《瓜娃子》是一篇发在新媒体上爆款,但认真分析下来很多环节细节的处理,都充斥着传统媒体稿件制作的路数。比如:

平庸选题换个角度也可“化腐朽为神奇”、普通事实赋予其重大意义小新闻便成大新闻、语言机智幽默便读来饶有趣味面目可亲、情节要有画面感、材料的组织要有严谨扎实的逻辑、要搭建文章的节奏感、要打磨出行文的肌理……

有兴趣只消回过头去看一看原文的引语部分——

川人从未负国!

作为一枚“蓉漂族”,一直对这句话心存质疑。四川人的生活就两句话:闲时茶馆麻将龙门阵,忙时火锅烧烤串串香!就这天天安逸巴适的日子,也叫“不负国”?

直到这场疫情,让我看懂了真正的四川人。这群地震来了都稳坐麻将桌绝不动摇的四川人,在同胞受难时却毫不含糊,需要人给人,需要物资给物资……不到一个月,几乎要把整个四川省都给武汉搬去了。如果大熊猫能被带去的话,我估计在武汉方舱里领着患者跳广场舞的可能就是一群国宝了……

——短短200余字便一波三折,以观点型警句开篇,第二段从寻常经验的角度提出质疑,第三段回应质疑并引出全文的主旨,再俏皮地扣一下标题。

嗯,有点抽象。

换句话说,新媒体文章应遵循的传统媒体稿件的路数,仍然是是巧妙的标题、勾人的引语、匀称的框架、动感的情节、精彩的句子、力道雄浑而余音绕梁的结尾。

这似乎印证了一句话,不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好文章始终是好文章。一篇好稿不会因为从纸上迁移到了屏上就变成了烂稿,一篇报纸上的烂文章也不会因为放到新媒体上就成了好文章。

变化的只是介质,不变的是真功夫。

但是,从这篇爆款文章也可以看出,由于呈现介质发生了变化,优质的新媒体稿件其风格和形式也将面临一些新的要求。

第一是最大限度模糊了事实与评论的体裁。传统稿件中信息便是信息,评论便是评论,至于评论和事实的杂交——新闻综述,相对少见。但是新媒体上,事实加上评论才是刚需。仅有事实没有评论,让人感觉隔靴搔痒,反之则像是高高在上指手画脚。

第二是语言进一步的口语化,充满地域风情的语言能够让受众有亲切感,产生共鸣。

第三是最大限度模糊化了传统媒体的图配文和文配图的差别。新媒体是交响曲,是文字、图片、视频、评论投票互动的合奏。

第四是不必过于纠结每个板块之间的平衡。传统稿件呈现在平面的报纸或杂志上,每个板块字数相差太大会比较难看,而新媒体呈现在手机上,阅读是从上拉到下,读者不会因板块不平衡感受到别扭。

第五是在排版上更提倡多分段落,最好一个信息单元一个段落,如此一来文章显示更清爽,读者会更易读,文章的传播性就会得到提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294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93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79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95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718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906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53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97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50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70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711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88评论 4 33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018评论 3 31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9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23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61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95评论 2 35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幼儿英语启蒙思路: 首先要认识一些基本单词,比如pen,red,apple这些。 第二步学习自然拼读。 然后读绘本...
    贤月亮阅读 298评论 0 1
  • 大一,开学一个月。在这个从来没想过要来的地方呆了一个月,还有四年。梦想输给现实,我以为我能去省外,能去南京。我盼了...
    今夜寡言阅读 218评论 0 1
  • 2019-11-06 哈尔滨第380期利他二组简书作者 姓名:周翔 扬州市方圆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日精进打卡第53...
    香蕉香蕉_2917阅读 159评论 0 0
  • 刚才儿子给我打了一个电话,他说他刚才在火车站,看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向他讨要二十六块钱。 儿子说,这个人是个女的,拖...
    早晴心理咨询师阅读 184评论 0 1
  • 牦牛牛, 来惠州后,与你联系少了很多。这里的冬天也来了,不似重庆的湿冷,可能近海的缘故,夜里常常听见风吹树叶...
    童温良阅读 14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