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朱自强,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主要学术领域为儿童文学、语文教育儿童教育研究。
【权威推荐】
朱自强教授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的学者,他拥有深厚的语文学、认知心理学、阅读学
文学理论、儿童文学理论等多方面的学术素养,以求真、严道、务实的学术态度,对小学语
文儿童文学教学法这一问题,持之以恒地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创新成果。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一书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反思“工具论”语文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论”的语文观。“建构论”语文
观对于认识语文学科具有重要价值。
2.深入论证了儿童文学既是对小学儿童进行文学教育的重要形式,又是发展小学儿童的
语言的最佳资源,更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的思想方法
3不仅在语文观上进行理念上的创新,而且提出了儿童文学阅读教学和儿童文学分级阅
读的原则,这些原则为一线教师更好地开展儿童文学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参考。
4.创设的儿童文学教学“十八法”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值得一线教师予以重视。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项目成果评审专家组)
【经典内容摘要】一
一、语文观
1、对于小学语文文学阅读而言,没有理论就没有方法。没有高度的理论就没有高度有效的方法。
2、研究儿童文学教学法,我必须构建自己的语文观、学生观、教师观、文章观、阅读观、文学观、儿童文学观。
3、为什么现代语文教学长期摆脱不了少慢差费的局面,因为我们是在教语言而不是言语。
4、手可以劳动,但不是劳动的工具。语言本身即是交际,而不是为交际服务的工具。
5、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占首位的,不是熟背、死记别人的思想,而是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是一种生气勃勃的创造,借助语言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因而也是认识语言本身的细微差别。”
6、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语言不作为一种创造手段占据学生的心灵如果他们只会熟背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通过语言来表达这种思想,他们就会对语言冷淡、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不可忽视这种冷漠态度不可忽视学生没精打采的神情!要教会他们积极热情地对待语言。”
我们的语文教育正是在教学生“只会熟背别人的思想”好段落成了调文学习的重点。这一现状,去看看教材后面大量的背通课文的练习、大量的机械记忆词语的练习,看看思考题少之又少就知道了。”
7、语言从来不是孤立的在在。没有不具有形式和内容的语言。语言是个复杂的系统,语言学习是一种系统性学习。识字、解词都应该放在语境中,在阅读中完成,而不能孤立地学习。也就是说,语言教育本是文学教育的题中之义。
二、学生观
1、学生观就是小学学校里的儿童观,对儿童的研究先于对语文的研究,儿童研究是语文教学研究的原点和基点。
2、教育最大的毛病就是把学科当做教育的中心,不管儿童的本能经验如何,社会的需求如何,只要成人认为好的知识经验,便炼成一块,硬把它装入儿童的心里面去。
3、[杜威在《教育哲学》一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的“第一个应该注重之点,是儿童在没有教育以前,有一种天然生成的本能、性情和冲动。教育就应该以这些东西为根据,为基础,不然便没有教育可施。”杜威的话告诉我们,教育不可以与孩子的天性和本能作对,而要以此为资源。
[if !supportLists]4、[endif]目前网上普遍的说法是“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是笔墨”那么画出的成果就是成人创造出来的!
蒙台梭利反对这种观点,下面的话简直就是对这样的成人的直接批判:“在与儿童的关系上,成人是一个自我中心主义者,不是利己,但是以自我为中心,他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考虑一切,因此常常会误解儿童。正是由于站在这个立场上,他才会认为儿童是空的容器,是懒惰的、无能的,内心是直育目的,因而成人必须向他灌输知识,为他做一切事情,引导他一步步往前走。直到最后,成人自认为是儿童的创造者。。。。。。”
5、卢梭将儿童看做自然中的有生命的植物,成熟就是使儿童避免受到文明中病态东西的污染,有机地、自然地从内部生长出“它的果实”
6、我本人则将儿童的心灵比喻为一颗“种子”。“儿童文学如果以儿童为本位,它将不是把儿童的心灵看作一张白纸,而是当作一颗饱满的种子。儿童文学作家面对一颗种子不能像面对一张白纸那样,以为可以单方面随心所欲地书写,他要受到制约,必须考虑到要激活这颗种子的潜在生命力所必需的合适的土壤、阳光和养料。两者的态度和难度都是不一样的,面对白纸可以随心所欲,面对种子必须遵循成长的规律,灌输容易激活难!
7、丰子恺在《童心的培养》一文中指出:“我所谓培养,就是做父母、做小学先生的人,应该乘机助长,修正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助长其适宜者,修正其过分者。最是十岁左右,渐知人事的时光,是紧要的一个关头。母亲父亲的平日的态度,在这时期中被他们完全学得。故十三四岁小孩子,大都形式与内容完全是父母的化身。这是我所屡次遇见的实在情形。过了十三四岁以后,自己渐成为大人,眼界渐广,混入外来的印象,故内容即使不变,形式大都略有更动,不完全是父母的模仿了。然而要根本改造,已是不可能了。所以自七八岁至十三四岁的时期,是教育上最要紧的关头。”
三、教师观
1、在苏姆林斯基看来,教师的精神素质中,爱孩子最重要。他说:“我生活中什么最重要呢?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爱孩子。"”“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意味他首先是个爱孩子的人,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为什么爱孩子如此重要?因为“不爱儿童,就不可能了解儿童。
2、在看待教师与儿童(学生)的关系上,蒙台梭利与福禄培尔的观点极为相似“成人必须认识到,他仅处于一个次要地位,他应竭尽全力地去理解儿童,支持和帮助儿童发展其生命,这应成为母亲和教师的奋斗目标。如果需要帮助而得以发展的是儿童的个性,而儿童的个性较弱,成人的个性较强,因此成人就必须抑制自己,不要对儿童好为人师,而要以能够理解和追随儿童的成长为荣。蒙台梭利的这一观点也适用于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语文教育领域历来有“教师为主导”这一说法。
3、为了能够进入这座“童年”的神奇宫殿,你必须变成另外一个人,即在某种程度上变为一个孩子,只有这样,你才有资格对儿童拥有明智的权威。
同时,立足于儿童的生命空间、表现儿童的精神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成人重返童年,寻找失落童心的途经之一。
4、对于目前教材的编写水平而言,语文教师仅仅死守着语文教材来教,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局限。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自主地汲取教材以外的儿童文学资源,是教师应该思考并解决的重要课题。特别是要想从单一的几儿童文学“课堂”建设转向系统的儿童文学“课程”建设,对儿童文学整个的文体结构的认知,对儿童阅读儿童文学状况的了解,对儿童阅读文学的能力的组成结构的把握等等,都是要通过儿童文学研究获得的能力。有了这些能力,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阅读如何进行有序的分级,就会产生心得。